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地名文化獲批為成都市非遺代表性項目

萬裡橋九眼橋由何而來?

2023年10月30日08:08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萬裡橋九眼橋由何而來?

  為加強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近日,成都地名文化正式獲批為第八批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記者注意到,共有100處地名入選成都地名文化名單,其中萬裡橋、九眼橋、紗帽街、合江亭、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等成都市民耳熟能詳的地名名列其中。

  成都擁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城市文脈綿延不斷,有許多地名一直伴隨著城市變遷、生長,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成都地名文化名單中,萬裡橋、九眼橋、紗帽街等地名從哪裡來?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萬裡橋名字、地址千年未變

  成都的地名,有的與地貌、交通密切相關。比如萬裡橋、九眼橋等。自古以來,成都便是一座依水而生的大都市,自從李冰修建都江堰,成都便成了水豐物饒的天府之國。由於傍水而生,城水相依,注定了成都與橋的密不可分。清末民初,成都有名可考、有址可尋大大小小的橋共有192座。它們跨越南北西東,見証城市的繁華與變遷。

  萬裡橋是成都最老的古橋之一,是成都著名的南北交通要道。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送大臣費祎出使東吳,於此地餞別,留下了“萬裡之路,始於此橋”的佳話,因此后人將此橋稱為“萬裡橋”。此后,萬裡橋的名字叫了1800多年,而從2200多年前李冰建橋至今,它的位置從來沒有變更過。按照老成都的稱呼,萬裡橋又被稱為南門大橋。1939年,錦江下游又新建了一座南門大橋,此橋便被稱為“老南門大橋”,如今的萬裡橋已不是古時模樣,但歲月卻令它日益古朴厚重。

  而位於錦江畔的九眼橋同樣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九眼橋,最初名為“洪濟橋”,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是一座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據明代《成都府志》記載,九眼橋舊橋由當時四川的布政使余一龍督建。該石橋呈南北走向,橫跨府河,是九孔拱橋。清代時期,總督李世杰在進行補修時,將其更名為“九眼橋”,取“為洞者九”之意。

  四川旅游學院校長王川表示,成都地名文化產生過程漫長,發展歷史悠久,並且體現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其中包括了移民文化、治水文化等。”

  紗帽街過去真的賣紗帽?

  古時候的成都商業、手工業分布集中,往往一整條街賣的都是同一類東西,於是許多街道根據街上的生產作坊或集市取名。比如,如今比鄰千年古剎大慈寺、坐擁現代潮流聚集地太古裡的紗帽街,在明代時是做官帽(烏紗帽)的手工業聚居地。那時的紗帽街熱鬧非凡,每天都有不少官員來此挑選購買。在著名學者何韞若的《錦城舊事竹枝詞》中,就描寫了當年紗帽街的繁華景象:“蟒袍玉帶帽烏紗,鎖子黃金亮鎧甲。出將入相尋常事,行當穿戴細分家。”

  四川著名民俗學者袁庭棟介紹,到了清代,官員不再戴烏紗帽,但是在戲曲舞台上卻仍然使用,所以紗帽街不再以生產官帽為主,但仍然生產戲曲舞台上所需的烏紗帽,以及其他各種戲曲服裝,但是紗帽街的名字一直未改。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紗帽街仍是全省戲曲服裝的主要生產與發售地。

  另外,還有的成都地名與民間故事、傳說有關。比如駟馬橋,其“前世”是升仙橋。后來,司馬相如離開成都經過這裡時,曾許下豪言壯語:“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古時,一車套四馬,稱“駟馬”,是貴族身份的象征。人們為了紀念胸懷大志的司馬相如,將該橋改名為“駟馬橋”。(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雅婷)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