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兩年來,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到野外偶遇大熊貓

2023年10月30日07:5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到野外偶遇大熊貓

  ●野外年遇見率由178隻上升到185隻,記錄到大熊貓痕跡點1588個

  ●野生大熊貓“首次出現”的區域少了,“成群出游”的區域多了

  10月23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白果坪保護站又傳消息,安裝在大白包區域的一台紅外相機拍攝到大熊貓等10余種珍稀野生動物畫面。“這是關停礦場、修復生態以來,唐家河時隔一年再次拍到野生大熊貓。”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意味著大熊貓棲息地修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我國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之一。兩年來,四川省開展的大熊貓種群重點區域監測數據顯示:大熊貓野外年遇見率由178隻上升到185隻,記錄到大熊貓痕跡點1588個。目前,四川仍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

  成群出現的大熊貓多了

  “別看大熊貓野外年遇見率兩年來隻上升了7隻,這意味著動物的野外種群數量穩定增長,人們有更多機會在野外偶遇大熊貓。”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0年前四川的大熊貓野外年遇見率隻有100隻出頭時,不少安置在野外的紅外相機,一年都拍不到幾張野生大熊貓的照片,現在一個月就能拍到好幾次。

  今年以來,青川、鬆潘、石棉等地已先后20余次公布紅外相機捕捉到的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值得注意的是,野生大熊貓“首次出現”的區域少了,“成群出游”的區域多了。其中,放置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白羊片區、小河片區的紅外相機,7月拍攝到多隻野生大熊貓嗅樹干、磨皮擦痒、撒尿標記領地的畫面。“毛色光亮、體形健碩、行動敏捷,初步判斷是3隻成年大熊貓。”大熊貓國家公園鬆潘管理總站工作人員說。

  “出鏡”次數多了,偶遇大熊貓的情形也時有發生。

  9月26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就上演工作人員為大熊貓“讓路”的場景。“我們當時走在山脊的下坡路段,突然聽到前面有異響,大概五米遠的位置有隻‘遛彎’的大熊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大熊貓迅速爬上身旁的冷杉樹,和工作人員對視幾分鐘后,搖頭晃腦地消失在竹林中。

  截至目前,四川有野生大熊貓約1400隻、人工圈養大熊貓601隻,分別佔全國的74.4%和86.1%。

  交流的“鵲橋”進一步穩固

  野生大熊貓日益增多,離不開棲息地的保護修復。“200宗礦業權退出任務全面完成。”2023年新年伊始,四川向世界宣布,全面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礦業權退出任務,在全國礦業權數據庫中徹底銷號。

  退出的是礦業權,補位的是棲息地。省林草局統計數據顯示,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兩年來,四川片區累計修復棲息地26.56平方公裡。

  “這裡都是開採后遺留的尾礦,現在正在一點點復綠,預計2024年8月全部完工。”在雅安市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天虎眼中,有著50余年開採歷史的石棉縣,兩年來正在辦件大事——通過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方式,讓廢棄的礦山逐步煥發生機。

  “不僅要綜合整治水土環境,還要對損毀的土地進行治理。”李天虎介紹,功勛礦區“治好病”,當地400多畝大熊貓棲息地也得以修復,還建成兩個大熊貓野化放歸科研基地。目前,我國已放歸的14隻大熊貓中,9隻放歸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栗子坪片區。

  隨著棲息地逐漸修復,過去割裂的棲息地逐漸恢復聯系,大熊貓交流的“鵲橋”進一步穩固。數據顯示,兩年來,以泥巴山為代表的重點生態廊道,已發現大熊貓活動32次。這標志著過去缺少交流通道、被割裂成多個小種群的大熊貓種群間,陸續有了聯系。有了聯系就能更好地繁衍,“母子同框”的記錄越來越多,僅今年已公布影像的就有7次。

  “這些小種群如果沒有外來基因交流,就會因為近親繁殖、遺傳漂變等原因滅絕。”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志鬆介紹,有了生態廊道,就有外來基因做補充,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就會提高。

  保民生促發展是“剛需”

  “棲息地的保護很重要,但我們同樣需要注意到‘公園’裡的人,尤其是原住民在其中的角色。”在省林草局的一份工作計劃中,“保民生”被放在重要位置。相關負責人介紹,棲息地保護並非一人之責、一己之力,要讓社區居民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參建者、受益者。

  “大大小小的理賠案件賠付200余宗,今年6月又採購了一批保險。”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自2022年起試點為居民購買野生動物肇事補償保險。工作人員介紹,區域內6萬余人的補償保險,已順利續費,總價值約1.3億元。類似的試點,陸續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鋪開。目前,德陽、雅安、廣元等地,也將野生動物肇事補償的責任保險採購提上議程。

  保民生,讓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居民過得安心﹔促發展,能讓他們的“飯碗”端得更穩。

  “30年前我們是典型的賣資源,現在不一樣了,賣的是文化。”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熊貓文旅”成了當地支柱產業。駛出京昆高速龍蒼溝收費站后,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第一村”——萬年村正加快推進方竹產業基地、康養徒步等文旅項目建設。

  繼續向森林深處走,被稱為“熊貓民宿村”的發展村,開起65家農家樂。這個與大熊貓為鄰的村子,通過集自然教育、休閑、娛樂、特色美食等於一體的發展路線,僅2022年接待游客就超30萬人次。

  《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明確提出,要完善提升生態體驗系統,穩步推行特許經營,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增值體系。“這要求我們保護與發展兩條腿走路。”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還將鼓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公益組織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實現生態價值有效轉化,向世界展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獨特魅力。(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浩煊)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