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如何把“22%”補上去?

專家齊聚農博會獻策西南丘陵山區農業機械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29日07:5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把“22%”補上去

  天府良機館內展出的適用於丘陵山區的農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燕巧 攝

  本屆四川農博會天府良機館內,展出了一排相對小巧的農業機械。“它們主要應用於丘陵山區,因為山區地面崎嶇、田塊小,適用的農機要小巧一些。”四川省農業機械鑒定站副站長徐涵秋說,本次展出的60款農機中,有10多款可以應用在丘陵山區。

  10月28日,多位專家齊聚本屆四川農博會配套活動——西南丘陵山區農業機械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圍繞主題把脈獻策。

  現狀

  多因素制約發展

  西南丘陵山區是全國農機化發展水平最低的區域——2022年,西南丘陵山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隻有51%,相較73%的全國平均水平,落后22個百分點。

  “地面崎嶇不平、田塊較小且不規則、土壤黏性大。”四川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蔣輝霞分析原因。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所長曹光喬也指出:“作物品種多,間套作、行株距不同,種植標准化和模塊化程度低,都是制約因素。”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四川玉米機播機收的佔比不到10%。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張黎驊介紹,受土壤、坡度等影響,玉米機播存在播種精度不足、播深不穩定、機播效率不高等問題。

  重慶鑫源農機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專家丁小兵則談到西南地區農機產業鏈現狀:“以重慶為例,有微耕機企業200多家,生產了全國70%的微耕機,但同質化嚴重,反而中型農機零部件廠家還是一片空白。”

  研討

  多方面入手“破題”

  找到了症結,更要“破題”——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要從政策、農田、農機、種子、農藝、人才等多方面入手,促進西南丘陵山區農業機械高質量發展。

  “不隻要關注農機,還要關注農田和種子。”張黎驊說,“比如在選種上,要選取高質量、宜機收的種子,確保種子的活力和品質。”

  政策方面,曹光喬提出,要加大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力度,加快新產品鑒定推廣流程,優化丘陵山區首台(套)新農機鑒定與推廣流程,邊試邊用,邊用邊改,縮短產業化進程。

  耕地改造方面,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龐有倫提出了一種低成本改造模式:“不改田改土,隻建1.5米寬的簡易機耕道,實現地塊互聯互通。這樣每畝改造成本約400元,可多戶聯合,統一作物品種、統一生產管理。”

  丁小兵提出,可根據不同坡度打造不同場景,提升效率與效益。“比如,在坡度小於6°的平壩地,可引進北方大田裝備﹔在6°到15°的緩坡地,可打破地塊邊界,建成連片緩坡地,提升農機裝備作業效率﹔在15°到25°的陡坡地,可打造1.5米寬的機耕道互聯,破解中小農機下田難題﹔在坡度25°以上的陡坡地,則聚焦軌道運輸機上山,解決農資、農產品進出難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燕巧)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