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 小“仙桃”成就大產業

“喜歡吃‘仙桃’的朋友隻有等到明年七八九月份嘍,大家還可以看看櫥窗裡的種苗,自己在家嘗試種植。”在鏡頭面前說話的,是甘孜州康定情果農庄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顏啟超,他身旁坐著77歲的父親顏宗福。開播不到半年,顏啟超已有近10萬粉絲。
顏啟超口中的“仙桃”是仙人掌的果實,因外表呈橢圓形,口感爽滑清涼,便得此名。得益於大渡河沿岸干熱河谷的獨特生態環境,這裡的仙人掌最高能長到4米,果實也更為飽滿。14年前,接過父親“接力棒”的顏啟超帶著“仙桃”闖天下。如今,顏啟超掌管著200多畝仙人掌種植基地,由他參與種植或提供技術指導的仙人掌種植區超6000畝。
傳承:種植技術“精雕細琢”
上世紀80年代,在外地做生意的顏宗福回到家鄉。當時,絕大多數仙人掌仍是長在岩壁上的野生植物,不易採摘。“那時我父親就在思考,能不能把野生仙人掌移栽到山下,既方便採摘,又能擴大種植面積。”顏啟超說。
不過,顏宗福的“野生仙人掌家種馴化”計劃並不順利,不是爛根就是葉片發黃,即便活下來,果實也沒有野生的飽滿。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顏宗福形成了自己的“種植經”:切割莖塊時必須使用干淨刀片,傷口要在太陽下晒干愈合后才能用於扦插,且要保持土壤干燥,生根長大后還要定期修枝、疏果、除草。
2009年,接過父親接力棒的顏啟超,繼續在技術上“精雕細琢”:9月“仙桃”下市后及時修枝,控制樹形大小﹔立春時節加緊種植片扦插,擴大種植面積﹔3月起修枝疏果,讓果實充分汲取營養﹔定期引進新品種嫁接,提升產品質量。“我們現在的最高畝產是2噸,這個數字是30年前的20倍。”顏啟超告訴記者。
創新:一果多“吃”
一個“仙桃”最高賣3元,加上從農戶手中收購果實再外銷,一收一賣每噸賺個幾千元不在話下。
嘗到甜頭的顏啟超很快發現“仙桃”的新問題——難以保存。“‘仙桃’長途運輸並不容易,怕水易氧化,長了斑點就失去了‘仙’的價值。還有些外地顧客就圖個新鮮,購買力並不持久。”顏啟超說。
怎麼辦?2015年起,顏啟超試水從傳統果實銷售向產品開發轉型。“仙桃”制成的“仙桃酒”,400毫升罐裝定價98元,仙人掌莖片加工制成的“翡翠面”,1斤能賣到20多元。“我做‘翡翠面’8年了,這種面口感爽滑,煮起來不易坨,加上原材料取自仙人掌,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光線上渠道一年就能賣200噸。”顏啟超說。
不過,顏啟超並不滿足。在他看來,富含維生素、多糖及多種微量元素的仙人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除了仙人掌開發利用,最近讓顏啟超發愁的是如何開發新銷路。“我們調研了雲南、貴州的同行,他們新媒體營銷太專業了,宣傳效果極佳,這點我們做得不夠好。”顏啟超告訴記者,即將到來的“雙11”,也讓他有了不小的危機感,“要想保持優勢,光靠技術還不夠,還要吸引新媒體人才,把康定的‘仙桃’名片擦得更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浩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