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自信 浸潤學生心靈
——四川省綿竹市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小記

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是一項長期系統工作。近年來,四川省綿竹市不斷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讓學生進一步感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延續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校制宜 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徑
近年來,清平學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羌族傳統文化內涵,將羌文化融入課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學生心中。
10月12日上午,在清平學校的大課間活動上,孩子們踏著節奏,圍成一大圈,手舞足蹈,跳起了薩朗、鍋庄等羌族歌舞運動項目,歡聲笑語溢滿校園。這些體教融合的方式,既讓孩子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也培養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我們以羌族文化為教學特色,結合德育、體育等各項課程的需求,編印了羌文化校本教材,積極推進鄉土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不僅將羌族鍋庄、推杆融入課間操,羌族的羊皮鼓舞、清平山歌、羌繡融入特色社團課堂,還邀請羌繡代表進課堂,通過寓教於學,增強學生學習羌文化的興趣。”清平學校副校長付興軍告訴記者,學校還開展了羌山小百靈歌手大賽、美德少年等評選活動,通過把民族文化引進校園和常規教育有機結合,促進了基礎教育再上新台階,也成為了綿竹鄉土教育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搭建多元平台,演繹文化傳承。在綿竹,越來越多的學校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求,不僅營造出濃郁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展示環境,還通過戲曲、書法、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等活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滲透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
因材施教 傳承文明樹立文化自信
一曲經典的《詩韻四季》,讓大家乘著詩海的翅膀,感受到了如詩如畫的四季之美﹔詩歌朗誦《滿江紅》,振奮人心,大氣磅礡,體現出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不久前,富新學校舉辦了第五屆“槐香飄飄 古韻悠悠”經典誦讀比賽,一首首激蕩人心的誦讀作品抒發了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和歌頌,帶領大家領略了國學經典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富新學校副校長梁代君告訴記者,富新學校在教育實踐中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開展《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等經典誦讀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國學閱讀的無窮魅力。增設硬筆書法課,引導孩子們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還邀請非遺傳承人到學校開展特色綿竹年畫教學,讓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文化自信。
學校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沃土。在綿竹的各個學校,傳統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龍舞獅表演,既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集體健身運動﹔武術操、陀螺等一項項以傳統文化為基調的特色體育項目,成為了學生的“心頭愛”﹔剪紙、書法、圍棋等特色課程,孩子們爭相報名參加……如今,在市教體局的積極倡導下,各校積極營造傳統文化育人的氛圍和環境,構成了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讓特色傳統文化在校園裡保持了生命力。
因勢而新 構建文化育人新格局
在南軒小學延時服務的年畫課堂上,五年級的孩子在綿竹木版年畫德陽市級非遺傳承人李德敬的指導下,聚精會神地繪制著一對“門神”。學了一學期的歐陽文杰已掌握了綿竹年畫繪畫技巧,她告訴記者,傳統綿竹年畫很有意思,這一個個圖案裡,不僅有精彩獨特的故事,還蘊含了大道理。她會好好學習綿竹年畫的技藝,學到更多傳統文化的知識內涵。
“綿竹年畫是綿竹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讓這些‘遺產’后繼有人,就得從娃娃抓起。”南軒小學校長吳華富說,年畫文化是學校的一大亮點,他們還將年畫融入到舞蹈、服裝、表演等活動中,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培養年畫傳承人打下基礎。
近年來,南軒小學秉承“多元”原則,以“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健康”為指導思想,以南軒精神啟迪孩子們的智慧人生,有的放矢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特色課堂,以綿竹年畫、面塑、剪紙等傳統技藝為題材,中間穿插六藝、五常、學無止境、知行合一等極具教育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和趣味盎然的校外實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程,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抓手、有載體,綿竹各學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讓傳統文化在“雙減”政策中開花,讓文化浸潤著學生的成長之路。
記者 申梨
來源:綿竹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