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共享書香 互鑒文明2023天府書展

跟著名家,領略不一樣的文化風景

2023年10月20日08:3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跟著名家,領略不一樣的文化風景

羅偉章(左二)亮相天府書展,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志浩 攝

  文化名家歷來是書展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23天府書展邀請100多位知名作家、文化名人、藝術家參加天府書展,舉辦700余場閱讀活動。

  阿來、羅偉章等知名作家,《本巴》作者劉亮程、《回響》作者東西等新晉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仁湘、王保頂等知名學者,袁庭棟、盧一萍、杜陽林、石光華等四川作家,紛紛亮相書展,通過新書發布、閱讀分享等多種互動方式,為讀者帶來精彩紛呈的閱讀盛宴。

  羅偉章:作者不要給自己設限

  10月14日,帶著自己的長篇小說《塵世三部曲》,知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羅偉章亮相天府書展,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

  《塵世三部曲》是羅偉章繼《誰在敲門》后又一部榮譽之作,攬獲十月文學獎、鐘山文學獎、鳳凰文學獎評委會大獎等獎項。《塵世三部曲》包含《聲音史》《寂靜史》《隱秘史》三部小說,以中國西南的大巴山為背景,書寫一個村庄的故事,一群人的日常生活,三部凡人史詩,匯成一部塵世寓言。一個天賦異稟的“傻子”、一個命運多舛的女人、一個失魂落魄的藥農,三個無名之輩的遭遇,映照出大時代、大變遷下的幽微曲折、悲喜冷暖。《塵世三部曲》其實質都以聲音講述鄉土世界,講述人在時代中的命運以及如何化解命運。

  “有人評價我的三部曲是鄉土小說,其實我更想說我不是寫類型化的鄉土小說,而是寫自己熟悉的人,自己熟悉的鄉村。”羅偉章解釋,作家在心裡不設定限制,越是打開自己,筆力就越宏遠。以《塵世三部曲》為例,這本書沒有按圖索驥預設題材,更強調作者說了算的“作者性”。“如果說給這本三部曲固定一個主題的話,那就是自然心靈,這其中當然包括人的心靈。渴望、恐懼、焦慮,等等,這些情感,不管城市和鄉村都是一致的,在這本書中也體現出來。”

  在詩人李黎看來,三部曲中的《隱秘史》把鄉土小說往前推動了一大步。在《隱秘史》裡,鄉土包括它的自然環境、風物、作息規律等,終於從人聲鼎沸的現代化大潮中擺脫出來,成為主角。“我有很多年鄉村生活經驗。在現在閱讀稀缺、鄉村消解的大背景下,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三部曲的寫作不偏不倚,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表達、還原中國當今鄉村的形式。”

  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徐海大為贊賞羅偉章以“聲音”串聯現代人困境的巧妙構思。“村庄空曠,內心激蕩。”徐海表示,羅偉章對聲音有獨特的體會,空曠的村庄寂靜無聲,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故事的噪音。三部作品將傳統和現代博弈下,人在急劇變化的世界裡的困頓與斗爭淋漓盡致地呈現。“從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有聲與無聲的矛盾,我也期待未來進一步探尋羅偉章的內心寫作世界。”

  王保頂:經典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10月14日晚,歷史學博士王保頂攜其所著的《前四史解讀》來到成都“屋頂上的櫻園”,與成都本土女作家潔塵、王鶴一起,圍繞“經典古籍離我們有多遠”的話題,暢談前四史出色的歷史記述、文學表現和思想價值,並探討閱讀古代文化典籍的現代意義,帶領現場觀眾感受歷史典籍的文化魅力。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也是最受后人推崇的四部經典史著。《前四史解讀》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關於經典是如何界定的,前四史又為什麼被稱為經典,王保頂認為,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准,經過時間的檢驗能夠傳承下來的才可能成為經典。前四史質量最好、地位最重要,最受后人看重乃至廣為流傳,因此成為史學經典。《前四史解讀》分別對這四部書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解讀、導讀、介紹、評價。每一部偉大的著作,都跟時代緊密相關。前四史各位作者的生活年代,從西漢漢武帝時期一直到南朝劉宋時期,大概500年時間,這四部書是這500年間標志性的著作,實際上反映了500年間中國學術發展的歷史,體現了中國政治思想發展的內在脈絡,並不是孤立的圖書。前四史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寫的是從中華文明源頭到中華文明的奠基再到初步形成這麼一個歷史階段。中華文化的一些元素,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積澱在文化當中,內化在我們的血液當中,賡續在我們的傳統當中,不管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到處都能夠見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富有養分的,我們經常使用的一些典故、成語包括思維方式,以及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或得到什麼益處,都是來自經典,所以經典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恰恰是其價值的最充分的體現。

  劉亮程:傾情講述“做夢的藝術”

  10月14日下午,新晉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亮程攜獲獎作品《本巴》做客2023天府書展,以“文學是做夢的藝術”為主題,向廣大讀者進行分享。

  本巴,意為寶瓶,象征著人與萬物的母腹。劉亮程說,形似寶瓶的母腹是每個生命的故鄉。

  《本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小說以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展開,追溯逝去的人類童年,探尋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詩性智慧。劉亮程在史詩盡頭重啟時間,在古人想象力停住的地方重整山河,成就了一部充滿想象與思辨而又自然渾成、語出天真的小說,塑造了一個沒有衰老沒有死亡、人人活在25歲的本巴國度。

  劉亮程表示,《本巴》是寫給自己的童年史詩,也是自己的童年之夢,“我常做被人追趕的噩夢,從少年、青年到中老年,夢裡我總是驚慌逃跑。”《本巴》正是通過三場被夢控制的游戲,影子般再現了追趕與被追趕、躲與藏、夢與醒中的無窮恐懼與驚奇,並最終通過夢與遙遠的祖先和並不遙遠的真實世界相連接。正是這種對“夢”的追逐與書寫,成就了《本巴》的藝術感染力。

  分享會現場,不少讀者向劉亮程提出如何觀察與理解生命的問題。劉亮程表示,自己一直在觀察著自然,從自然中一棵樹、一朵花、一隻虫的衰老與枯榮中,他學會了坦然接受生命必然的終結,“我所寫的一切都在寫人和萬物在自然中的生老病死和生生不息。”

  東西:將情感推理進行到底

  10月14日,“將情感推理進行到底——新晉茅盾文學獎作品《回響》讀者見面會”在天府書展主展場舉行,東西與評論家、《當代文壇》主編楊青圍繞《回響》展開對談。

  東西本名田代琳,現任廣西文聯主席、廣西作協主席。《回響》是東西繼《耳光響亮》《后悔錄》《篡改的命》之后第四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十年磨一劍”的長篇力作。在《回響》中,東西首次嘗試“推理+心理”的創作方式,講述了一起刑偵案件與一場家庭婚姻雙線交疊的懸疑故事,以奇偶章節分敘兩線,融入刑偵推理與心理推敲,既呈現現實的復雜性又描寫心靈的浩瀚。

  東西是如何獲得靈感創作《回響》的?“這個故事我構思了很長時間,想講一個人與人之間信任消失的故事。但是這個主題有很多人寫過,我覺得要寫出新意很難。”東西表示,以“推理+心理”的形式進行創作,源自自己某一天刷牙。

  “我經常在刷牙的時候獲得創作靈感。”東西說,在刷牙時,他想到可以通過一個案件來展開信任這個主題,“警察在審問犯人時,可能會動用很多專業的技術,而當這個情景變成一名女警官面對生活、面對自己的丈夫時呢?這個想法產生以后,《回響》的創作開始進入正軌。”

  《回響》在結構上呈現出奇數章寫推理、偶數章寫情感的結構特征。東西表示,小說採用案件偵破與感情探索雙線並進的寫法,案件影響了人物的情感與生活,人物的情感生活又反作用於推動案件的偵破。雙線並行,形成了“回響”的效果,同時也呼應了小說的標題。

  在寫作中,東西也對心理學展開了研究,為了准確傳達自己的意圖,東西還在《回響》裡自創了許多心理學名詞,“疚愛”就是其中一個。“根據我的觀察,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之中,一方因內疚感而對另一方產生的情感往往特別強大,在《回響》中,主人公冉咚咚的丈夫對冉咚咚的感情,就有點‘疚愛’的意味。”

  東西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個主旋律的作品,寫一個警察戰勝那麼多困難,她要戰勝案件的迷局,戰勝丈夫出軌的迷局,還要戰勝她心理上壓力大的難題。她要戰勝3個難題,最后把凶手繩之以法。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 鄭志浩 成博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