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減肥概念股還能持續多久

在經歷監管出手“治理”后,昨日減肥概念股板塊收跌1.63%,但是一些“話題股”卻已經在收盤前翻紅。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在面對千億美元級的減肥市場,資本對於GLP-1類藥物的追捧顯然還沒有冷靜下來。
“瘋狂”減肥概念股引監管關注
昨日早盤,減肥藥概念股震蕩下挫,百花醫藥跌超9%,泰恩康跌超6%,康鵬科技、博瑞醫藥、優寧維、德展健康、常山藥業跟跌。事實上,前一個交易日,減肥藥概念股已經回調。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減肥藥概念股此前已經活躍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常山藥業自9月中旬以來漲幅高達2.6倍以上,百花藥業、博瑞醫藥、翰宇藥業等個股也紛紛強勢大漲。
大漲的背后,與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類藥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常山藥業在大漲前發布了收到在研的GLP-1藥物——艾本那肽III期臨床研究總結報告,並稱得出了該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論。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是一種由腸道L細胞分泌的激素,而GLP-1類藥物的原理,就是模擬這種激素的生理作用,能夠控制形成糖尿病八大致病機理中的六項。也就是說這類藥物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但是其在研發過程中,發現了對於減重也有一定效果,甚至司美格魯肽等GLP-1類藥物用做治療肥胖適應症已經獲得美FDA的批准。
減肥藥概念股熱度不斷,不少公司趁機“蹭熱度”,也引發監管出手。近日,A股上市公司百花醫藥、康惠制藥雙雙公告致歉,澄清減肥藥相關業務情況,並披露收到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兩家公司分別被要求就公司E互動、業績說明會回復事項明確監管要求。
可減重降糖藥曾被安全警告
事實上,這一波減肥藥概念股引爆資本市場源自摩根大通9月上旬一項預計,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類藥物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超過1000億美元,禮來和諾和諾德是其中的領頭羊。雖然GLP-1類藥物在2005年由阿斯利康推出時,只是為了治療2型糖尿病,但目前隨著司美格魯肽在美獲得減重這一適應症,引爆了市場。上述市場預計更是基於該類藥物減重作用,針對市場需求而測算的。
2022年,司美格魯肽全球銷售額便已高達10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78%,成為首個年銷售額破百億的GLP-1類糖尿病新藥。
但是,GLP-1類藥物並不像一些社交媒體某些博主聲稱的“毫無負擔”的減肥。今年,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對GLP-1類藥物發出安全性“警告”。根據報道,EMA認為GLP-1類藥物具有潛在的引起甲狀腺癌的風險。
諾和諾德此前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了甲狀腺癌與活性司美格魯肽之間可能存在聯系,被美國藥品管理局(FDA)給予了最高級別的黑框警告,指出有甲狀腺癌家族史的患者不應服用該藥物。
不僅如此,諾和諾德旗下兩款GLP-1類減肥藥又因或存自殺風險而遭歐盟調查。10月5日,《美國醫學會雜志》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GLP-1減肥藥可能增加患者罹患胃輕癱等“罕見但嚴重的”胃腸道疾病的風險。該研究稱,每1000名患者中,約有7人服用利拉魯肽時出現胃輕癱,近10人服用司美格魯肽時也出現胃輕癱症狀。此外,輝瑞旗下減肥口服藥Lotiglipron因有服用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的情況而終止開發。
新適應症在研相關概念股翻紅
即使存在諸多風險,但是企業並沒有忙於應對這些“不良反應”。諾和諾德回應稱,其GLP-1藥物說明中已包含該研究提到的部分胃腸道副作用,“隻要按照產品說明書及獲批適應症使用”,公司可確保自家所有GLP-1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更多的企業將精力花在延續GLP-1藥物的“生命力”上。10月10日,諾和諾德宣布提前一年終止 GLP-1類藥物司美格魯肽治療合並腎功能不全二型糖尿病患者和慢性腎病的三期臨床研究,原因是獨立數據監察委員會(IDMC)分析了中期數據,該藥的療效已達到了特定的預設標准。
甚至,阿爾茨海默症領域,同樣有著GLP-1類藥物的身影。在中國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台上顯示,諾和諾德提交了一項口服司美格魯肽在早期阿爾茨海默病受試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的隨機試驗,該試驗早在2021年11月就已經啟動,目前尚在進行中。
丁香園Insight數據庫顯示,全球共有27款靶向GLP-1類肥胖治療藥物的臨床在研項目,藥理類型以多肽為主,也有抗體融合蛋白、單抗、小分子化藥等。以GLP-1受體為靶點的在研項目(從臨床前到批准上市)共有289個,國內有149個,佔比達到52%。
國內藥企在GLP-1受體的單靶點抑制劑上布局較多,包括創新藥及生物類似藥。包括恆瑞醫藥、信立泰、甘李藥業、華東醫藥、聯邦制藥、諾博特生物、雙鷺藥業、仁會生物、鴻運華寧等十余家企業布局,競爭較為激烈。有分析認為,司美格魯肽化合物專利在國內即將到期,接下來有望吸引更多藥企進場布局,后市減肥藥行業有望持續景氣。
昨日收盤,減肥藥概念尾盤蠢蠢欲動,百花醫藥打開跌停后翻紅,收漲1.29%﹔常山藥業收復超10%失地,從盤中跌7.76%收漲3.15%﹔翰宇藥業低開后,收漲3.6%。
文/記者 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