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科幻之光如何穿越星空並照進現實

2023年10月18日07:50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幻之光如何穿越星空並照進現實

訪談嘉賓

  譚楷:作家、編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科幻世界》雜志社總編輯,獲中國科幻終身成就獎。創作的兩部長篇報告文學《讓蘭輝告訴世界》《我用一生愛中國——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分別獲第13屆和第16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談中國科幻文學

  科幻文學能夠培養年輕人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讓我們更加注重往前看、往前走。我們需要科幻,將中國人的眼光牽向宇宙,穿越星空。

  中國科幻文學的源頭在哪裡

  成都日報:您從1979年就調到了《科學文藝》,也就是現在的《科幻世界》,可以說是見証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歷程。您在新書《銀河禮贊——我親歷的中國科幻》中,生動描繪了中國科幻的璀璨銀河的升起過程。您認為中國科幻文學的源頭在哪裡?應該怎麼樣去定義和認識科幻文學?

  譚楷:中國科幻文學的發軔,最早要追溯到梁啟超與魯迅。1902年,梁啟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志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推出了凡爾納的《海底旅行》,當時叫作“科學小說”。1903年,魯迅用文言文翻譯了世界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月界旅行》。在序言中,魯迅這樣描述科學小說的實用性:“故掇取學理,去庄而諧,使讀者觸目會心,不勞思索,則必能於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勢力之偉,有如此者!”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文學形式,科幻文學給梁啟超、魯迅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一種新奇感。但遺憾的是,科幻文學並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也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科幻文學真正開始為中國人熟悉,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情了。

  上世紀50年代,凡爾納最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后,大量的科幻文學作品被翻譯到國內,同時,以鄭文光、葉永烈、童恩正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創作出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改革開放以后,1979年,《科學文藝》在成都創刊,1991年,《科學文藝》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鮮明地舉起中國科幻的大旗。幾經起落的中國科幻文學終於迎來了春天。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科幻文學?有三句話奠定了我從事科幻文學工作的底氣。魯迅曾說,“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他是從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角度來看待科幻文學的作用。魯迅認為,在那個人人隻想金榜題名、升官發財、封妻蔭子的時代,凡爾納卻描繪出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探索宇宙這樣不同的夢想,要改變中國,就得改變中國人的夢﹔第二句,是愛因斯坦說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包涵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人類進步”﹔第三句,是流沙河所說的“沒有幻想的人,是靈魂的殘廢”。我一直認為,科幻文學能夠培養年輕人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讓我們更加注重往前看、往前走。我們需要科幻,將中國人的眼光牽向宇宙,穿越星空。

  科幻文學與科普文學有何區別

  成都日報:如您所說,科幻文學打開了現實生活中看不見的維度。相較於其他文學類型,無論是對於作者還是讀者來說,科幻文學是有一定的門檻的,它與科普文學作品有什麼區別?

  譚楷:科幻與科普雖一字之差,但區別很大。科普的關鍵是傳播准確而具體的科學知識,不能有一字差錯,是事實層面的寫作,但科幻不一定要去承擔普及科學知識的任務,它是想象力的產物。

  科幻小說的閱讀和寫作,需要具備足夠的科學素養和知識,對物理、化學、天文等自然科學要有起碼的了解。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科幻作家鄭文光,就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系。可以這樣說,科普能夠為科幻寫作和閱讀打下基礎,培養受眾。日本學者岩上治曾說,中國要發展科幻,首先得有一個基礎,還得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沒有科學普及,就沒有科幻的發展,科普讀物要先於科幻讀物發展。但是,我認為不能將科普當作科幻,楊振寧也講過,沒有哪一位科學家是通過閱讀科幻小說來學習科學知識的,科幻小說的作用,就是讓讀者“大膽幻想”“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更重要的是,科學知識有一定時間性,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如果隻去解讀具體的科學知識,一旦知識過時,作品也就廢了。

  美國有400所學校都開設了科幻公開課,專門講科幻,就是要告訴學理工科和學文科的學生,科幻文學就是一種幻想文學。但我們的起步太晚,最早隻有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兩所學校有類似的課程。當然,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科幻課。所以,科幻如果要發展,教育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教育不能束縛孩子,而是要讓他們迸發出更多的想象力,讓他們更有思想、更有活力。

  科幻文學創作有怎樣的規律

  成都日報: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從《科幻世界》的視角,您覺得科幻文學創作有怎樣的規律?科幻文學要持續進步、創新,還需要什麼條件和環境?

  譚楷:中國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幾乎都是從《科幻世界》這裡走向讀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所有的科幻文學作者,都在《科幻世界》上發表過作品。韓鬆的《宇宙墓碑》和何夕的《光戀》發表於1992年,王晉康的《亞當回歸》發表於1993年,劉慈欣的《鯨歌》發表於1999年。

  在我看來,他們4人各有特點,韓鬆堪稱科幻小說的思想家,他的《宇宙墓碑》展示了渺小的人類矢志不渝的探索,並留下悲壯的記錄,透露出一種哲學思考﹔何夕將愛情融合進了科幻的構思之中,為年輕人所接受﹔王晉康的寫作,始終在關注“生命”這一永恆的話題,他的《生命之歌》,就是源於紀錄片展示的在非洲嚴酷的旱季中,野鴨媽媽們集體拋棄幼雛的決絕之舉﹔而劉慈欣的作品,則深受阿瑟·克拉克的影響。

  有人說,科幻文學也是在回應現實。這當然是它的一部分功能和作用,但是,我認為每一個科幻文學的作者,更多的只是想寫出一部好的作品,而並不是想著去教育或者教化誰。科幻文學的創作,同樣遵循著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不能帶有功利性,必須純粹一點。那些好的作品,都和酒一樣,要埋在“地下”,去經歷時間的“發酵”,埋它個好多年再拿出來,才能經受得起歷史的檢驗。

  科幻文學如果還想要持續不斷創新,就需要更多的人來研究科幻文學,做文學批評。好的評論家對文學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俄羅斯文學如果沒有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三位文學批評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作為科幻文學的編輯,我也思考過科幻文學如何才能寫得更好。首先,科幻一定會涉及到一個真與假的問題,如何讓假的幻想進入到真實的生活,讓讀者去相信它,這一定是有技巧的,阿西莫夫是怎麼做的,克拉克是怎麼處理的,應該去研究﹔其次,我們應該如何把硬核的科學知識融入到小說的情節中,去講故事﹔最后,我之前說過,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幻小說是很前衛的。我們如何才能把最新的科學知識拿過來,讓它成為創作源源不絕的養料?這些問題,都需要去總結去發現,理論研究要跟上。

  談世界科幻大會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既提供了一個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有利於整合科幻和科技資源,促進科幻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科幻之都”將讓成都城市形象更有標識性,科幻全產業鏈的發展,也會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成都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科幻重鎮

  成都日報:《科幻世界》和成都相互影響,相互成就。您是成都科幻界重大事件的參與者,也是成都成長為中國科幻重鎮的見証人。能否分享一下您經歷的科幻盛會背后的成都故事?成都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的科幻重鎮?

  譚楷:除了正在舉辦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成都還多次舉辦過科幻界的盛會。《2018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國內開展科幻活動最多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四川、上海和廣東,佔全國科幻活動的比重分別為20%、17%、13%、9%,其中,四川地區的科幻活動基本集中在成都。

  第一次是1991年的世界科幻專業協會年會。這場年會被評為中國科幻的裡程碑,當時的協會主席諾曼·斯賓雷德說,這是該組織成立以來最成功的年會。年會在熊貓之鄉臥龍進入歡樂的高潮,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幻作家圍繞三堆篝火跳起了歡樂的鍋庄舞,竟夜狂歡。哪怕幾十年過去了,我現在都印象深刻。

  6年后的1997年,成都成為“國際科幻大會”的分會場。那一年,《科幻世界》連續4年高速增長,成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世界通訊衛星之父阿瑟·克拉克作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幻作家也發來賀信。此會的最大亮點是駕駛“阿波羅號”和“聯盟號”曾在太空“對接”的5名美俄宇航員在北京和成都,實現了“與千萬中國青少年的對接”。

  第三次是2007年舉辦的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世界各地的科幻大師會聚蓉城。歷經2007年、2017年兩次國際科幻大會,成都決定把此前每十年一次的大會,變為兩年一次,固定在成都舉行。擁有這些豐富的辦會經驗,世界科幻大會落戶成都顯得水到渠成。

  成都與科幻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標志性事件就是,有著科幻界“黃埔軍校”之稱的《科學文藝》在成都出版發行。由此,科幻的種子開始在廣袤的天府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在,成都已成長為全國的科幻重鎮。

  為什麼是成都?這其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認為與成都的歷史底蘊和現代氣質密不可分。從“太陽神鳥”反映出古蜀人特異的太陽神崇拜,到有著“千裡眼”“順風耳”之譽的青銅面具,古蜀文明有著相對於中原地區的獨特和神秘。

  現代成都,科教資源豐厚,擁有65所高等院校、622.3萬人才、3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218個國家級創新平台,科學知識的普及、科技人才和科幻迷的龐大,為科幻文學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早在2019年,成都就被評為當年的“中國最科幻城市”。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科幻作家佔總人口比例、機構活躍度、科幻會展和主題公園潛力等指標上,成都都擁有巨大優勢……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累疊起來的資源稟賦,與多元包容的城市氣質相結合,組成了科幻之城的基因。

  如何通過科幻讓世界認識多彩的成都

  成都日報:科幻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科幻刊物、科幻作品是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科幻大會、論壇被認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成都如何用好這些“科幻”語言,讓世界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與內在品質?

  譚楷:前面也說了,100多年前,魯迅、梁啟超等有識之士認為,科幻作品能夠培養人的科學思維,激發人的科學力量,正是在他們的翻譯和推介下,科幻才進入了中國。

  當前,中國的科幻文學要走出去,要讓世界通過科幻文學來認識中國和成都,也要以優質的科幻作品為媒。改革開放后,中國迎來第一次科幻高潮,當時川渝地區的科幻作家分量很重。1980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島上的死光》,就改編自童恩正於1963年創作的同名小說。童恩正196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1984年任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

  但1980年代中期,各地科幻報刊相繼停刊,偏居西南的《科學文藝》幸存下來了。從1986年設立銀河獎,到1991年《科學文藝》更名為《科幻世界》,此后,圍繞雜志與銀河獎,大批科幻作家被挖掘出來,成都也成為中國內地最引人注目的科幻陣地。

  從《科幻世界》成長起來的一大批科幻作家,成為了今天中國科幻界閃耀的星星。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鬆等著名科幻作家,都與成都有著深厚的淵源。通過這本雜志,許多科幻迷成了科幻作家,也孕育了更多關於科幻的故事。當他們的作品走向世界時,世界也就多了一個認識中國和成都的機會。

  除了科幻刊物和科幻文學作品,科幻獎項、科幻會議等,也是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載體。比如,以成都申報1991年的世界科幻協會年會舉辦權為例,其申報過程之曲折、舉辦效果之良好,堪稱“中西合璧”的經典案例。

  當時,由於西方輿論的影響,許多國家的會員對1991年世界科幻專業協會年會能否在成都召開表示懷疑。以《科幻世界》雜志社首任社長楊瀟為團長的代表團,乘坐8天8夜的火車,前往荷蘭海牙,為成都爭奪舉辦權。代表團出訪前,精心准備了介紹四川改革開放成果的英文版錄像《四川走向世界》。

  在這之前,已通過寄照片、聖誕卡、通信等方式,宣傳了中國經濟建設蓬勃發展的情況,為最終獲得舉辦權做了很好的鋪墊。而在會場上,代表團精心布置了“中國之角”,展出介紹中國成就的圖片、圖書、工藝品,大大縮短了中國和歐美各國代表的心理距離。經過激烈角逐,諾曼·斯賓雷德宣布:1991年世界科幻專業協會年會在中國四川成都召開。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正在進行,全世界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跨過文化和語言的壁壘,帶著對科幻的熱愛會聚在天府之國。我們可以借鑒歷史經驗,用好科幻這門世界通用語言,真實真誠地展示自己的歷史、文化、科技和文明,讓世界認識一個豐富多彩的成都。

  成都如何推動科幻全產業鏈發展

  成都日報:世界科幻大會還將吸引來自游戲開發、動畫特效等產業的從業者。近年來,成都如何推動科幻影視文創、科幻裝備智造等科幻產業發展?今后,在科幻產業發展過程中,為吸引和留住人才與創意,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譚楷: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幻場景變成現實,科幻便不只是一種創作文化,還衍生出具有蓬勃潛力的產業形態。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了科幻產業轉型,尤其是隨著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熱映,科幻主題公園、游戲玩具等相關科幻衍生品的發展也被帶動起來。

  當前,我國科幻產業已形成以科幻IP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條,科幻文學、科幻影視、科幻動漫、科幻主題樂園等全產業鏈的開發和運營,極大帶動了城市經濟和文化的發展。《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實現總營收877.5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科幻城市,探索科幻產業化的道路,也成為國內不少城市競爭的重要賽道,北京、深圳、重慶等城市都在大力發展科幻產業。成都的經濟產業基礎扎實,科幻文化氛圍濃郁,有著發展科幻產業的良好基礎。

  而且,圍繞科幻產業發展,成都早就謀篇布局了。幾年前,成都就宣布打造“科幻之都”,並出台了多項舉措。打造“科幻之都”,不僅是為了滿足科幻迷的需求,它本身符合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朝著佔領價值鏈高端邁進。因為科幻是基於對科學的幻想,不是憑空玄幻,它和“科技”二字緊密相關。

  科幻產業背后是各種現代科技元素,而科幻產業的生產力水平,直接受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成都是我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擁有硬核的科技實力和扎實的產業基礎。科技創新的良好底蘊,為科幻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助於產業價值的最大化,推動科幻企業、科技元素加快集聚。

  不管是創作科幻文學,還是發展科幻產業,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以科幻為代表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機制,可激發企業家在產業場景中的創新靈感﹔科技理論突破、科技裝備制造,可為科幻作家帶來創作靈感。也就是說,科幻文學創作與科技產業發展之間是一種雙螺旋關系,科幻作家是想象力,企業家是創造力,二者互相啟發,互相賦能。

  因此,讓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企業家的商業眼光得到充分釋放和碰撞,非常重要。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既提供了一個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有利於整合科幻和科技資源,促進科幻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科幻之都”將讓成都城市形象更有標識性,科幻全產業鏈的發展,也會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張舟 陳仕印)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