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平遙國際影展大師班 黃建新金句迭出

2023年10月17日10:0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講出好故事 觀眾會追隨

  10月14日,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電影,不會趴下”黃建新電影大師班。著名導演、監制黃建新圍繞從影四十多年的經歷侃侃而談,金句迭出。他認為,技術變革會給影視行業帶來顛覆性影響,但影院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觀眾會一直追隨好的故事。

  傳統攝制組可能會消失

  今年平遙國際電影展格外關注技術。從採用AI技術繪制的影展主題海報,到舉辦全國性的電影科技論壇,如何將技術更好運用到電影生產創作中,成為電影人熱衷討論的話題。

  談及AI對電影產業的影響,黃建新大膽預測,電影攝制組可能在八年后消失。“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制作過程有攝影、美術、照明等部門合作,未來可能是幾個具有想象力的人組成一個技術管理團隊,在跟AI的合作中完成。如果是這樣,我們以后幾千人、幾百人的攝制組就沒有了。”他認為,在AI的支持下,中國電影的年產量甚至可能達到1.5萬部。

  黃建新建議,業內對AI技術要有所准備,不是把AI當敵人,而是要跟它做朋友,千萬不要有固化思維。“創作者一定要激活自己,避免固化,否則就容易被技術碾成一張紙,因為AI是擋不住的。”

  但黃建新同時也認為,電影院的作用難以替代。“影院有一個‘場’的概念,就像看足球比賽,去現場看跟電視上看不一樣。影院有群體心理和情緒傳染,這就是電影的魅力,目前還沒有東西可替代。”

  在黃建新看來,電影既具有作品屬性,也會和社會輿論建立關系。因為電影的生產過程,是文化的公開過程,媒體會不停報道,所以主創的觀眾緣很重要。跟觀眾關系親近,觀眾會原諒你的缺點﹔跟觀眾疏遠,即便拍得好,他們也會挑毛病。“大家在追求藝術之余,要學會處理好與觀眾的情緒聯系點,這樣可以事半功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電影差不多,有的能賣錢,有的賣不好,有時是觀眾的微妙心理在起作用。”

  監制首要任務是保護導演

  近些年,黃建新的工作重心轉向監制,打造出《投名狀》《智取威虎山》《長津湖》等大片,有了“華語電影第一監制”的美譽。黃建新認為,監制的第一任務就是保護導演,“建立一堵牆”。“現在電影投資方越來越多,很多不是專業公司,如果每個人都去跟導演談想法,那導演還能拍戲嗎?所以監制要擋在這裡:有意見跟我說,我覺得你說得對,再跟導演單獨溝通。”

  “第二,監制要規劃好電影從頭到尾的流程,讓導演永遠在他的位置上。”黃建新直言,現在的導演壓力太大,啥都管,而單純性是藝術最寶貴的心理動機,所以監制要保護創作。“尤其是藝術片,(監制)一定要少發言。必要的時候,再跟導演交流,但不要告訴導演怎麼拍。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是兩個體系。”

  黃建新建議青年導演,要做好准確的電影預算。他在擔任好萊塢大片《木乃伊3:龍帝之墓》制片人時發現,好萊塢的制作系統相當嚴密,預算表格把一切變成透明的,哪怕是用了多少餐巾紙都要做進預算。投資者知道錢用到哪兒了,這樣他們會很踏實。“我覺得年輕導演和制作人一定要學會這個方法。不能超,也不必節省。省錢會讓人質疑先期預算不准確,是不專業的體現。”

  中國電影需重視講故事

  經歷三年疫情后,中國電影在2023年暑期檔迎來大爆發,業內為之一振。相較好萊塢電影票房的疲軟,本土電影獲得更多觀眾青睞,也讓從業者大感興奮。針對當下和未來的中國電影發展,黃建新建議,從業者一定要重視“講故事”這一傳統。

  “講故事是常態電影必備的技能,即使你拍不講故事的電影,也得有講故事的本領。這跟畢加索一樣,雖然他畫抽象畫,但其實他的素描功底非常好。”他說自己拍電影也會先寫一個特別短的故事構架,然后去考慮其他創作要點。

  “電影最容易讓觀眾接受的形態是感性的。感性看電影,會沉浸其中,事后獲得很多感知。制作電影時,你的段落是不是能夠從感性上一下子激活觀眾的心底,這很重要。”黃建新說,他在復盤《長津湖》時發現,這部作品成功的一大原因,是解決了電影的“追隨”問題——觀眾觀影時,其心智要追隨某個東西而行。《長津湖》拍的是抗美援朝中一個連的“死亡史”,先讓觀眾愛上這些戰士,再講一個個生命的消逝。“一部商業電影不能解決‘追隨’問題就麻煩了,我們要把通俗的、能引起大眾共鳴的情感寫進角色,再結合大的背景,讓觀眾去追隨。”

  相比側重故事的商業片,藝術片則是“超前的、引領的,是人類智慧向未知的沖擊”。正因為兩個系統的存在,電影這一藝術門類才豐富多彩。(北京日報記者 袁雲兒)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