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同上一堂青春大課>>媒體聯播

網上網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課

2023年10月16日13:07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上網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課

10月14日,“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四川大學舉行。活動邀請青年榜樣、名師大家與廣大青少年網民同上一堂別開生面的網上網下大思政課。這堂“潤物無聲”的大思政課,激勵和鼓舞著廣大青年以奮斗奮進書寫更精彩的青春華章。

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

一場青春與千年文明的對話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件器物就是三星堆7號坑的鎮坑之寶——龜背形網格狀青銅器,網友們還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月光寶盒’。”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隊長黎海超在活動現場為大家講解。在他和他的團隊看來,考古是如此讓人著迷。

今年5月,該團隊榮獲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如今,新一代年輕的考古人已經逐漸扛起了擔子。在實際的工作中,團隊成員有明確的分工,有的負責拍照,有的負責記錄。與這一群“00后”、“95后”一起工作,黎海超卻從未感受到“不靠譜”。因為無論年輕的考古隊員平日裡有多活潑,當他們下到“坑”裡時,都會以一名考古工作者的嚴謹來要求自己。

“第一個發現龜背形網格狀器的,就來自我們隊裡年輕的同學。”這位有著“相當高的專業敏感性”的同學,在看到龜背形網格狀器的第一眼后,並沒有繼續清理發掘,而是立刻停下來,向經驗更為豐富的老師請示。在考古隊制定專門的發掘方案后,2022年6月14日,這件龜背形網格狀器,才成功從祭祀坑抬出,被轉運至文保中心繼續清理。“一個專業的考古人,在清理出重要器物的時候,第一反應應該是停下來,而非挖下去。”黎海超說。

談及青年寄語,黎海超說,“大家要把熱愛跟自己職業選擇結合在一起。從長遠發展來講,隻要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業,堅持做下去,就一定會在這個行業有所成就。”

新華社記者周科和“春運母親”:

13年后再相逢,講述普通人的奮斗故事

2010年1月30日,彼時還只是新華社的一名普通記者的周科在南昌火車站的春運大潮中,抓拍了一張照片,他給照片命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照片上是一位年輕貧困的媽媽,她肩背高於她身長的大布袋行李,手提開口斷帶的破書包,懷裡還兜著一個襁褓裡的小娃娃。

活動中,周科再度回憶起與“春運母親”的緣分點滴。“我一直牽挂著《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照片中的年輕媽媽和她的孩子。”10余年后,周科終於尋找到照片中的母親——她叫巴木玉布木,彝族人,住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桃園村。

13年后的今天,周科與巴木玉布木再度相遇,四目所及,這一刻,是涌上心頭的久別重逢,更是周科扎根新聞事業的時光回溯。“在工作這麼多年后,我學到了許多很難從書本上領悟到的經驗,年輕人還是更多需要在實踐中磨煉自己。”周科感悟道。

談及對當代年輕人的寄語,周科表示,希望大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學習、工作當中,踏踏實實沉下心,不要心浮氣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蘇祠博物館文博研究館員徐麗:

希望傳統文化在青年人中煥發新活力

活動現場,三蘇祠博物館文博研究館員徐麗以《滴水見太陽》為主題作了分享。徐麗說,“三蘇文化就是那一滴水,一直以來以它獨特的魅力映照著中華文化的光輝。”

40年干一件事,會不會覺得枯燥?徐麗說,自己沒覺得工作枯燥。“講的內容雖然大同小異,但是面對的每一撥游客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想法和關注的點都不一樣,會和他們交流互動,還可以從游客身上學到東西。游客也很認真地聽,他們對三蘇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

青年人如何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在徐麗看來,首先要有良好的家風家教。“三蘇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其核心內容是“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希望大家在家庭教育中,能夠受到傳統文化的啟發,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好的教育。”徐麗說,“孩子們從小就有好的家風教育,長大后擔當起時代的大任,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的有用之才。”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世芳 楊升濤)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