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川劇團重生

成都繁華夜色下 唱一出流量戲

2023年10月14日08:50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繁華夜色下 唱一出流量戲

化妝間裡演員正在忙著准備

化妝間裡演員正在忙著准備

三花川劇團晚上六點的綜藝表演

三花川劇團晚上六點的綜藝表演

這裡被稱為成都“最接地氣”的民間川劇團。藏在收藏品市場負一樓,沒有華麗的大舞台,一旁狹長的30平化妝間要供20多位演員化妝。這裡被網友稱為“寶藏川劇團”,在小紅書、抖音上多個網友自發“安利”。不少人提著行李箱趕來看戲,還有人帶上設備為它拍紀錄片。

  這裡就是三花川劇團。3年前,劇團瀕臨倒閉,演員都比觀眾多。今年的國慶假期裡,三花川劇團夜間演出爆滿,賣票數萬元。下午場的川戲屬於老年人,劇團裡到處是銀白色頭發銀發一族。夜間場的演出則屬於年輕人,聽見的隻有手機快門聲,和年輕人激蕩的歡聲笑語。

  人生如戲。擁抱了年輕觀眾、享受到互聯網紅利的三花川劇團在瀕臨倒閉之時起死回生……

  壹

  場場爆滿

  老川劇團受年輕人熱捧 半個月演出銷售數千單

  10月10日下午6點過,毛毛雨慢慢下起,成都街上的人越來越少。在成都府青路附近一個收藏品市場裡,一張張透明塑料膜鋪在地上當作攤位,發黃的字畫、上了年代的銅板、大尺幅的電影海報,上面覆著厚厚的灰,來逛的客人寥寥無幾。

  和收藏品市場門可羅雀不一樣,緊挨負一樓扶手電梯的三花川劇團卻不斷迎來新客人。在不大的劇團舞台前,拖著行李箱的年輕人們從四面八方專程趕來,把空蕩蕩的劇場坐滿。台上的角兒們“咿咿呀呀”,台下的年輕人時不時拿出手機拍照——他們都是來三花川劇團看川劇的。

  當天凌晨,26歲的梁小姐從佛山趕來成都,來三花川劇團看川劇就是此行重頭戲。梁小姐憑著手機導航找到三花,蓋碗茶、老竹椅,她都是第一次體驗。“我在網上刷到了這裡,就想來看看這裡的文化。三花很小眾,演員們對待川劇文化的傳承很不容易,我可以看得出他們是真正熱愛川劇的。”

  10月6日,28歲的浙江人楊先生和朋友來四川玩。10月11日,剛剛從九寨溝返蓉的兩人,馬不停蹄地提著行李箱趕來三花川劇團。此前在網上刷到后,楊先生就下定決心一定來看看。

  從今年9月下旬川劇演出開始以來,平台顯示三花川劇團售票數千單。尤其是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更是場場爆滿,賣票數萬元。“從外地來的客人問我,‘你曉不曉得現在三花有好火?’我說我不曉得。”三花川劇團創辦人之一、“大花”王小娟隻感覺到,來的年輕客人越來越多。

  貳

  曾經慘淡

  一度演員比觀眾多 逐漸淡出公眾視線

  這是一個民間川劇團,三個女人一台戲,3個創辦人“大花”、“二花”、“三花”都是女性。用大花王小娟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從媽肚皮裡開始學戲。我們就想組織一個川劇團,大家在一起好耍。”2015年8月,三花川劇團在北門大橋誕生了,2019年搬遷至府青路至今。

  365天,除了春節放假,每天下午2點到4點的川劇,雷打不動。盡管如此,早些年唱川劇的生意,還是可以用慘淡來形容。30塊錢的劇票,吸引來的都是老年人。時間一到下午,舞台前放眼看到的就是銀白色的頭發,每個人都腳步蹣跚,面前擺的都是花生瓜子。

  “我印象中最困難的時候,是2020年的一天,觀眾比演員還少。演出《畫蝴蝶》,我演男二號,一共就來了20個觀眾。”30歲的尹霜在川劇團裡4年,從小在川劇團長大,家裡三代人都是學川劇,“當時大家都在犯嘀咕,還演不演?演也要虧,不演也要虧,后來達成一致,繼續演下去。”

  川劇式微,王小娟認為有觀眾的原因,“全都是老年人,觀眾(市場)不景氣。我們這個地方房租費一個月一萬多,你算下一張川劇票25元,還要包括水電費、演員工資,你覺得可不可能?開一個劇,來40個觀眾算頂多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固定群體老年觀眾也越來越少。

  老是虧損,王小娟也想過把劇團關了,“我在屋頭也是老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我情願在這裡端茶遞水,我就覺得很愛,這種愛是從娘胎裡帶來的,沒辦法。”在三花川劇團裡,每個人都要身兼數職,“三朵花”也需要在外接演出,補貼劇團。

  三

  轉變之機

  社交媒體做推廣 老劇團擁抱年輕觀眾

  今年2月,三花川劇團受邀參加了央視戲曲頻道舉辦的《一鳴驚人》戲曲欄目。5月,三花川劇團成員李龍在攝影朋友的建議下,開設了川劇團的小紅書賬號。“小紅書上全部都是年輕人,流量很大,你們可以試試。”

  每天,賬號都發布明日演出劇目,還涵蓋戲裝體驗。不到一個月,李龍就感受到“火”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來看戲,甚至還有網紅趕來。在小紅書上,很多網友稱三花為“寶藏川劇團”,朴實的演員、鐵粉老戲迷、“守藝人”……三花成為了網友心中“成都最接地氣的川劇團”。截至目前,三花川劇團粉絲接近3000人。

  10月9日,在眉山讀書的大三學生龔鵬宇和同學來拍攝三花川劇團,這是他們的期末作業,“我是江蘇徐州人,對川劇感興趣,通過網絡了解到三花。我們想拍一個以三花老板為中心,關於整個劇團發展的紀錄片。”王小娟至今搞不懂小紅書和抖音,她隻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一到晚上,劇團到處都是年輕的面龐、手機快門聲以及年輕人的歡聲笑語。

  今年9月下旬,三花川劇團又在抖音開設了新商業活動,雙人票非遺傳承川劇演出上線。70分鐘的演出節目中包含川劇變臉、吐火絕技、皮金滾燈、手影戲、水袖舞等7場節目。三姐妹又投入了幾萬元,買來一些燈籠裝飾,讓劇團看起來更加古色古香,有氛圍感,還新購入了音響、LED屏幕,方便晚上開場的節目。用王小娟的話說,如果下午場的川劇是為傳統老年人而開,晚上的演出就是為年輕人而設——轉變思路,融入新的商業模式,吸引更多年輕人。

  肆

  燦然一新

  夜間演出比下午收入多十倍 更新節目吸引年輕人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三花川劇團夜晚的演出場場爆滿,“排隊要排到一樓上去哦。”王小娟感嘆,每場都是100人以上,到目前為止,售出的非遺傳承川劇演出票超過7000張。如果從收入上來算,晚上演出的收入是下午場川戲的3~4倍﹔如果是中秋國慶期間,夜間演出收入是下午場川戲的10倍以上。

  “在以前,我看到每位觀眾都要喊爺爺、奶奶,現在到了晚上場,我也可以喊一句弟弟、妹妹了。年輕人來了,劇團也更有朝氣了。”尹霜本是傳統的武生和武丑,現在到了晚上要當主持人和手影戲演員。前不久,尹霜剛剛給自己買了新的游戲機,算是對自己的獎勵。

  在三花川劇團裡,也有一些改變。傳統爆米花、蓋碗茶旁增加了川劇變臉玩具,掃碼就可以購買。一杯10元的蓋碗茶,如果通過手機抖音渠道下單,隻需要8塊8。

  靠著網絡的力量,這個老川劇團正在迎接新生,“這條路我們早就想走了,但一直沒有走,為什麼?作為手機都玩不轉的老年人,我們根本不曉得找哪個。”

  “不靠這些年輕娃娃,我們已經支撐不下去了。感謝這些年輕人,他們把我們帶進了各種新媒體平台。我們希望三花越來越好,慢慢地更新節目,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川劇必須要改革。”王小娟感嘆。

  三花川劇團的故事還在繼續,唱念做打,跌宕起伏……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顏雪 攝影記者 王勤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