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走四川 書記薦名縣”系列報道(一)
崇州市委書記陳茂祿:將田園風光轉化為致富的美麗經濟

人民網成都9月28日電 (王凡)在剛剛結束的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上,第五批天府旅游名縣名單正式公布,分別是崇州市、綿陽市安州區、射洪市、南充市高坪區、興文縣、萬源市、雅安市名山區、理塘縣。
今日,人民網對話崇州市委書記陳茂祿,聽聽崇州在創建天府旅游名縣中的心路歷程與經驗做法。
人民網:崇州有哪些特色文化旅游資源?
陳茂祿:崇州歷史悠久、文脈延綿,有43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孕育出紫竹、雙河兩個寶墩文化遺址和罨畫池、光嚴禪院兩個“千年古跡”。“街子—元通—懷遠”古鎮群落訴說著“千年小成都”的詩意浪漫,崇州7000多個川西林盤積澱著天府農耕文明,傳承了竹編、藤編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木雕等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杜甫、王勃、陸游等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很多詩篇,成就了“蜀中之蜀、蜀門重鎮”的傳世美名。同時,崇州山清水秀、生態宜人,我們有4000多米的海拔高差濃縮了雪山、草地、森林、濕地、田園等多樣生態景觀,造就了“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形地貌,280平方公裡大熊貓國家公園崇州片區被譽為“大熊貓愛情走廊”,30萬畝的天府糧倉、300公裡的天府綠道繪就了“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錦繡畫卷。崇州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
人民網:崇州市在推進旅游賦能鄉村振興有哪些經驗做法?
陳茂祿:崇州市以天府糧倉核心示范區建設為牽引,推動農旅深度融合發展。依托天府糧倉30萬畝高標准農田,發揮緊鄰大都市的近郊優勢,通過農旅融合把“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風光轉化為富民惠民的美麗經濟。以大田為底傳承天府農耕文化,串聯農業休閑型景區景點推出稻香旅游環線等6條鄉村旅游線路,打造凡朴鄉村生活圈、粟村稻文化體驗館、大地藝術營等“農業+”新場景,順應農時推出開耕節、插秧節、豐收節等精品農事體驗活動,留住了有形的農耕記憶﹔以林盤為點扮靚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探索出以竹藝村為代表的“川西林盤+鄉土文化”有機更新模式,編制出台《崇州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建設導則》,引導竹編、藤編等鄉土元素融入林盤空間院落,重塑川西林盤形態肌理。探索出以五星村為代表的按旅游標准整村推進新村建設模式,實施“四有三專”民宿標准,帶動群眾盤活閑置房屋,打造出幸福裡、嚴家彎灣等一批網紅林盤,催生出精品民宿、稻田火鍋、田園咖啡等鄉村消費新業態,為都市居民提供“看山望水憶鄉愁”田園詩意的同時,也拓寬了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的途徑,今年上半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到了12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了80億元,鄉村旅游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11元。
人民網:崇州市在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如何傳承創新優秀傳統在地文化?
陳茂祿:我們系統梳理崇州43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重點對唐宋文化、古鎮文化、非遺文化進行活化利用,厚植“蜀中之蜀、蜀門重鎮”的文化底蘊。大力挖掘出了以趙抃、陸游為代表的唐宋文化,集成打造罨畫池、唐人街等歷史文化街區,推出“陸游帶你游崇州”等系列文旅產品,讓游客在市井街巷能夠感受到唐宋文化、品味出人間煙火﹔不斷彰顯“街子—懷遠—元通”千年古鎮群落安逸閑適的文化特質,在黃氏宗祠等文保單位有機嵌入民宿、茶藝等業態,引進青城國際頤養中心等康養項目,推出九州實景江湖、青城書畫院、溪雲書院等24個沉浸式體驗場景,傳承“千年小成都”的詩意浪漫﹔創新演繹非遺文化,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共建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用好用活“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支持竹編等29個非遺項目向建筑家居、時尚潮品等領域跨界融合,推出了竹裡等建筑精品、瓷胎竹編等文創產品走出國門,打造竹編文化創客基地、川派盆景民俗文化園等非遺研學基地,努力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潮起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