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園林:千年城市文化的鏡像

2023年09月22日08:20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園林:千年城市文化的鏡像

  備受各界關注的成都世園會會徽、吉祥物和會花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成都是一座因花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蓉城”別稱,更有2000余年芙蓉栽培史。周邊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珙桐、蜀葵等極具代表性的植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讓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發出“中國,世界園林之母”的感嘆。

  成都也是一座以園聞名的城市。位於新都的新繁東湖建於唐代,是中國僅存的有跡可考的兩座最早古典人文園林之一。杜甫草堂、罨畫池、武侯祠……成都的園林,不僅有著美好的形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也見証了成都數千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愜意和幸福。

  古代游園的小確幸:

  與民同游 與民同樂

  與成都的城市氣質一樣,古代成都園林也是極具生活氣息的。那些久遠的煙火氣,至今還從許多詩歌古籍中熱氣騰騰地冒出來。

  【摩訶池】 位於現在成都市中心的摩訶池建於隋朝,是現知中國西部最早的皇家園林。前蜀、后蜀和明代,摩訶池都是皇家園林。然而,摩訶池從來就不只是皇家園林,在隋唐時期,文人墨客、普通百姓都愛到摩訶池游玩。薛濤與好友蕭中丞在池中蕩舟,留下了“今朝同泛舊仙舟”的詩句。

  除了作為游玩之地,摩訶池周圍分布著普通百姓的生活區域以及工商業區域。唐代繭紙刻印《陀羅尼經咒》被發現時,上面印有“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的字樣,而據考証,刻印機構龍池坊就分布於摩訶池湖邊。

  【合江亭】 合江亭是成都歷史上重要的園林區域。北宋神宗年間,呂大防知成都府時開始打理合江亭。南宋名臣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時,便把擺酒於合江亭上變成了一項“工作”。擺酒亭上,絕不是為了吃吃喝喝,而是為了與民同樂,其中更有教化社會、傳播文化的深意。

  合江亭旁有芳華樓,四周多植梅樹。掌管地方治安的巡檢司會密切關注花事,一旦花開三分,便向上申報,擺下宴席。亭上擺酒,邀請文人飲酒作詩,廣為傳播﹔庶民百姓也呼朋引伴、乘興而來,望月賞梅、興盡而歸。作為蜀地的主政官員,范成大自然不會缺席這種親民的儀式,他也留下了“司花好事相邀勒,不著笙歌不肯春”的句子。

  【浣花溪】 自杜甫建草堂之后,浣花溪成為成都的又一處勝景。“大游江”是唐宋時期重要的游樂活動。農歷四月十九這一天,成都的地方行政長官帶領屬下官員和老百姓,步行十裡至冀國夫人祠祭拜浣花夫人。“大游江”是所有成都人的盛大節日,老百姓身著靚裝,傾城而出跟隨同行。其后則一同乘坐畫船,順江而下。多艘彩舫首尾相接,飄蕩在浣花溪上,船上擊鼓而歌,歡樂無極。岸上則搭有長棚以容納游人,長棚綿延數裡。畫船到了百花潭,地方官置酒招待眾人,並開展水上競渡供人觀賞。全城百姓歡樂一日,方盡興而歸。

  因園而興

  演變至今的“綠色產業”

  【十二月市】 成都人愛花,消費市場廣闊,造就了與之相關的集市的繁盛。

  成都的花市始於唐朝,跟當時的成都人愛花成痴、幾乎家家養花有關。晚唐進士、花間派詩人韋庄專門描繪了成都花市散發出的花香:“錦江風散霏霏雨,花市香飄漠漠塵。”

  花市到了北宋則進一步發展,不僅具備了一定規模和固定場所,還有一定的季節性。北宋趙抃《成都古今集記》所記載的十二月市,便是每月的定期集市:“一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花市、香市、桂市、藥市、梅市,都跟園藝直接相關。

  十二月市雖然說是專業性的集市,但並非僅僅隻賣一種產品,還集納了吃、耍、游、玩等功能,更像是以某種專門產品的名義而舉辦的廟會或商品博覽會。

  已有千年歷史的十二月市,近年來在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中得以再現。2022年1月,“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館”在錦江河畔的東門碼頭開館。今年5月,《成都“新十二月市”促消費活動實施方案》印發,從一月新春賀歲季到六月音樂啤酒季,從七月“雙圈消費季”到十二月冰雪消費季,全新的主題嵌入現代消費場景之中,古老的十二月市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清代花市】 到了清代,花市得到發展,但地點依然在青羊宮一帶,時間仍在農歷二月,正如詩人吳芳吉在《成都》一詩中所描述:“成都富庶小巴黎,花會年年二月期。”

  日本學者山川早水清末在成都教學,他的《巴蜀》一書記錄了成都花市盛況。“走入二仙庵內,上百個盆景店布滿了廣場。產於蜀土的奇草珍木,大部分都集中在這裡。”盆景區一旁的是鳥區,籠裡籠外有著各種各樣的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隨著春風飄蕩”。

  徐重蕃的《青羊宮花會竹枝詞》,則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成都花市已不僅僅是花木銷售之地,還陳列著多種貨物。

  這一天,青羊宮、二仙庵裡裡外外都鋪滿了攤子。而來逛花市的成都市民,不僅僅是買買買,還要吃吃吃、逛逛逛。我們可以看出,清代的花會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類似於商品博覽會的節會。1908年,“青羊宮花會-商業勸工會”改名為勸業會,並每年舉辦一次。至此,成都花會已經完成向大型商品博覽會的嬗變。

  詩中園林:

  融入精神世界的中國式審美

  【陸游愛梅】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游愛梅,古今咸知。合江亭以梅著稱,自然也會出現在他的詩中。“幾年不到合江園,說著當時已斷魂。”回到老家山陰,合江園的梅依然讓他魂牽夢縈。

  合江園是以合江亭為原點,因亭而衍生的園林,園中芳華樓,樓前樓后都是梅花,陸游為此寫下了《芳華樓賞梅》等詩。詠梅不只是詠梅,更是述志。從驛外斷橋邊,到芳華樓﹔從“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到“天工丹粉不敢施,雪洗風吹見真色”,一以貫之。

  “當杜甫居於浣花溪畔就有了‘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成都,陸游喜愛上了這裡的梅花即有了‘二十裡路香不斷’的成都。有了文化傳承和城市印跡的園林才會讓人更加地迷戀和向往。”杜甫草堂園林部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高級盆景藝術師江波感慨道,園林的建設亦是城市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一種體現。

  【川派盆景】 人與花木園藝是一對鏡像。成都人之所以愛花木、愛盆景、愛園藝,其實愛的不僅僅是花木、盆景和園藝,更在於這些物器在傳統文化中已經被擬人化,象征著人格的高潔與自然的靈秀,它以獨特的哲理與審美,構建了一個迷人的精神世界。

  成都人喜愛盆景,其中又以歷代在成都生活過的著名文人為代表。比如陸游就親手制作過盆景,“疊石作小山,埋瓮成小潭。”川派樹樁盆景古朴、虯曲,川派山水盆景則有著高、懸、陡、深的特點,都是對四川地區林林總總的植物或自然風光的再現。

  “山中丘壑如金谷,筆下波瀾陋石渠。我有千峰藏雁蕩,擎天一柱插空虛。”浙江人、南宋名臣王十朋的《劍南盆景》,講述他得到了一方遠來自蜀地的盆景:西晉石崇的金谷園、西漢的皇家圖書館石渠閣這些精美的建筑,案桌上的奇石更讓詩人神往。川派盆景也因為獨特的審美意趣,成為中國五大盆景流派之一。

  成都的園林,散發著謎一樣的魅力。

  文化學者馬健對於成都園林有這樣的評價:既有別於北方園林,也不同於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西蜀園林是感受成都古韻和了解天府文化的重要打卡地。”

  2024年即將開啟的世園會,參展國家都會展示各具特色的園藝風格和景觀設計,通過這種方式,增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互相了解。成都,也將利用這次機會,以園林園藝為媒,向世界展示中華園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何大江 王嘉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