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堂:漁美水鄉雲合鎮 魚躍歡歌話豐收

“今天上午我們就出了5000多斤黃辣丁,按塘口批發價10塊錢1斤,差不多有5萬多塊錢吧!”9月8日早上7點過,在魚塘邊拉網起魚的成都市金堂縣雲合鎮雲橋社區集體經濟負責人陳波說,“到9月底,大閘蟹也要上市了,今年差不多有2萬隻吧!”自2020年原農業經營業主突然撤資斷租雲橋社區集體經濟接手發展水產養殖,到去年,雲合鎮這個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上百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漁美水鄉。
魚肥味美的資水產享譽四川省內外。金堂宣傳部供圖
2022年雲橋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收入超過200萬元,位列全縣第一,近3年雲橋社區村集體經營收入平均增幅達6.8%。
那麼,雲橋社區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上有什麼竅門呢?
一次“別人不干自己干”的決定
雲合鎮雲橋社區位於金堂縣域東南,距離縣城68公裡,面積4.6平方公裡,轄20個組,資水河穿境而過,是金堂較為偏遠的村社之一,早前產業較為單一,主要是以傳統農業為主,外出務工者居多,村集體經濟可利用、有價值的資源資產僅為200畝魚塘和300畝土地,每年租金20余萬元。3年前,流轉租賃雲橋社區集體經濟200畝魚塘和300畝土地的農業經營業主突然撤資斷租,面臨每年20余萬元的土地租金無法兌付給相關村民。
此時,雲橋社區村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了集體經濟自己利用魚塘發展水產養殖的決定,“別人不干,我們就自己干!”“資水河穿境而過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打好水資源這張牌。”隨后由集體經濟成立了成都興雲資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專業推動產業發展,並遴選出9名村民作為“骨干管理層”經營,分別負責技術、市場、勞務和營銷,並廣泛發動村民積極參與。鎮黨委政府也先后爭取了集體經濟試點、尾水治理等項目,並指導興雲資尚公司通過借款、貸款的形式籌集發展資金,成功啟動雲橋社區集體經濟水產養殖。為解決養殖技術短板,負責人陳波等主動學習水產養殖技術,200畝魚塘在悉心的照料下,主要以養殖鱸魚、黃辣丁、大閘蟹、牛蛙為主,並套養胭脂魚、花蓮、白蓮,當年就實現了150萬元經營收入。2020至2022年,除開支付土地租金、人員工資等100余萬元,雲橋社區集體固定資產實現從80萬元到約600萬元的飛躍。
在邁出了村辦企業發展集體經濟的第一步后,雲橋社區也充分認識到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制約著社區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23年初,雲合鎮引進成都弘安金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安金經貿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成都新雲合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統籌村集體資產、資源、特色產業,聯動發展村集體經濟。
借力鄉村振興多元化發展
如今,雲橋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雲合鎮水產養殖規模突破5000畝,以資水河大閘蟹、鱸魚、黃辣丁等中高端水產品為特色,年出產水產品800余萬斤,總產值上億元,佔全縣漁業產值近四分之一,“資水河”水產享譽省內外,為全縣的漁業持續健康向好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大力發展特色水產業過程中,雲合鎮還創新發展鄉村旅游。如今,依托雲橋社區水產養殖基地已建成佔地約5000平方米的漁美水鄉示范園,打造特色民居,水產餐廳和露營平台。平台主要展示水產研究和成果,宣揚傳承漁業文化,彰顯黨建引領發展成果,拓展鄉村文旅產業,是未來雲合水產展示的新窗口和新名片。
同時,雲合鎮主動把握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建設契機,引入社會資金完善餐飲休閑,以雲合鎮特色水產品展銷基地入股,與新雲合公司合資成立成都資水河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啟動運營雲合“漁歌舫”餐廳,著力打造資水河畔特色水產消費生態水鄉農旅融合新場景,增強農產品銷售渠道。
入夜,資水河邊上的漁歌坊華燈初上,五彩燈光映射在河水之上,水上水下仿佛一體,漁歌坊旁小院壩上,村民在跳廣場舞,坊內游客品嘗著雲合水產特產,享受著涼爽宜人的河風,甚是愜意,營造出一片別樣的水鄉美景。外地游客除了對這裡的水產鐘愛外,對出自雲合鎮的一樣有川西農村風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斗碗也較偏愛,雲橋社區5組村民陳勇擅長做一手九斗碗宴席,以地方特色改良后的聰子糕、夾沙肉、龍眼肉、櫻桃膀、品碗、金包銀、銀包金、小酥、東坡肉為主菜,平常頗受村民包席的喜愛。
在即將到來的豐收節和國慶節前后,雲合將迎來水產大豐收,黃辣丁、鰱魚、黔魚、大閘蟹品種多樣,歡迎大家前來嘗鮮。(易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