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之心交織綠意 若爾蓋黃河保護工作實現穩步推進

若爾蓋草原色彩濃郁。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巍峨的巴顏喀拉山脈之巔,冰川上融化的雪水一滴滴匯聚,黃河就在那裡切開雪野,艱難曲折而又一往無前的一瀉千裡,自昆侖山開啟了它蜿蜒五千多年的征程。
對作為懷抱“第一灣”的若爾蓋大草原而言,黃河對其生活、經濟、生態、文化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母親河靜靜地流經若爾蓋148公裡,滋養著若爾蓋的萬物生靈。
長河落日,壯美濕地。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當地政府群眾從實際出發,做好黃河上游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護佑黃河安瀾。
若爾蓋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承擔著保護黃河上游流域生態環境這一崇高使命。針對黃河流轉處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2021年,四川首支黃河護河隊在若爾蓋縣挂牌組建。隊伍由50人組成,擔負著全縣73條河流、6個湖泊及3個重要濕地的巡護、整治和綠化等任務。他們每周開展2次大規模的巡河和巡湖工作,特別是對河岸的清理以及非法捕魚、亂排亂放等問題進行排查。這些日復一日的巡查工作,從實際出發,起到了牢牢鎖住黃河中下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效果。
黃河九曲十八彎。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若爾蓋縣域內,國道213、248、345和省道217沿線幾處廢棄礦山,光禿禿的裸岩浮著一大片鵝毛般的綠波。曾經,這些因天然地質變化或過往基礎設施建設而形成的裸露基岩,嚴重影響了草原的美觀和黃河上游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為此,若爾蓋縣創新復綠模式,引用椰殼纖維制成的椰絲毯,為草原內局部裸露的基岩蓋上了翠綠的鵝毛毯。
2022年,黑河地質環境生態修復—若爾蓋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子項目正式開展。通過這項工程,若爾蓋有望新增草地面積約1785畝、林地面積約105畝,大大提高了黃河上游流域的生態承載力以及綜合生態效益。
“草原精靈”黑頸鶴。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也是在2022年,若爾蓋縣投資6400余萬元,啟動四川省首個黃河干流應急處置工程,新建5.06公裡護岸。工程採用“格賓網石籠護坡+拋石護腳”的結構形式,杜絕河道水體污染情況,並加以植被補植恢復。治理工作的推進,有效遏制了若爾蓋段黃河岸線的侵蝕和坍塌,水土流失被抑制,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岸線草原沙化進程也得到了有效減緩。在種種努力下,截至目前,黃河若爾蓋段含沙量較2018年下降21%,主要河流出境斷面穩定保持在Ⅱ類水質以上。
繼續增強全社會愛護江河湖庫意識,尊重母親河、愛護母親河,如今,若爾蓋縣正在通過協同推進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郭瑩、卓瑪吉)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