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露營風”出圈
從成都國際車展看汽車“變形記” 交通工具拓展為“露營神器”

■ 在成都,汽車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周末,出城方向浩浩蕩蕩的“川A大軍”,展現出人們的出行熱情。
■ 第二十六屆成都國際車展上,一個個以汽車為載體的“第三生活空間”正在打開——汽車可以隨時“變身”成戶外電影院、廚房、酒吧,智能人機交互讓代步工具變成了“貼身管家”。汽車的“變形記”背后,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鏈條都在加速重構。
“迷你廚房”、車頂帳篷等應有盡有
區別於以往主打“生存冒險”的傳統露營,“休閑享樂”逐漸成為近郊露營的關鍵詞。一場戶外電影、一頓草地燒烤、一晚星空下的安眠,越來越多的人更注重露營的品質感和儀式感,對基礎配置需求對應升高。在成都國際車展展館中,不少車企都推出了適配露營的改裝。江西五十鈴皮卡車的貨箱加裝了一個“迷你廚房”,拉出“櫥櫃”的抽屜后大有乾坤:小型冰箱、卡式爐一應俱全,超大案板可以滿足切菜、調酒等需求。車頂上有一個可以容納兩人的折疊帳篷,車頂帳篷可以避免野外昆虫多、地面潮濕或不平整等缺點,提供一個相對安穩舒適的睡眠環境。“風景絕美的地方往往沒有住宿,在車頂安營扎寨可以讓旅行更自由,部分兼顧了房車的功能。”該展位工作人員介紹。他說,諸如車頂帳篷這種輕負擔、小體量的“賓館平替”,對年輕人和帶小孩的家庭有較強吸引力,已經成為野外探險和自駕旅游非常流行的裝備。
以電能為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其特有屬性也和露營場景較為適配。汽車可以化身一塊巨大的“電池”,車內反向放電的接口可以為投影儀、電磁爐等充電。前來觀展的市民饒先生是一位露營愛好者,他介紹,自己家用的移動電源每個大約40斤重,兩天露營時間需要3個電源。用電需求是玩露營的剛需,可以隨時隨地對外充電的新能源汽車為野外提供了更多保障,營地燈火、圍爐夜話的悠然體驗,提升著露營的幸福感。由於控制系統等原因,新能源汽車比燃油汽車普遍擁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汽車就像有了一個“智慧大腦”,用戶提出需求后可以精准定制服務。例如,歐拉汽車較為關注女性司機的體驗,在雷雨天氣下,可以語音呼叫喚醒“乘風破浪模式”,汽車會自動根據天氣情況酌情打開除霧、雙閃、防滑等功能,減少繁瑣的操作,對司機較為友好。
新能源汽車“嘗鮮”勢頭明顯
新能源汽車在車展上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展台人群中既有遠道而來的外國經銷商,也有成都本地前來購車的家庭客戶。8月發布的《2023年京東新能源車主消費觀察報告》顯示,今年消費者的“嘗鮮”勢頭明顯,25歲以下新能源車主增速最快,達到70%。“新能源汽車受眾年齡層的擴大,是值得關注的趨勢。”仲量聯行中國區零售地產與消費研究負責人朱建輝觀察到,曾經持觀望態度的中老年人近年來也開始將目光轉向電車,其中不乏“50后”“60后”群體。上述《報告》表明,隨著充電樁、維修店等配套設施的完善,新能源車主在一線城市的增速最快,鄉村新能源用戶增速僅次於一線城市。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7月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372.5萬輛,同比增速為36.2%。這股“消費熱”還刮到了相關領域——隨著露營、短途旅行的風靡,汽車充電裝備、智能互聯盒子等車載生活電器熱銷。“從零售地產需求端而言,新能源汽車在購物中心的擴張勢頭也比較強勁。”朱建輝介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零售店鋪的新增租賃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是近兩年中較好的一個增量亮點。據悉,本次車展共揭幕首發車型68款,其中全球首發車型共26款,全國首發新車31款,其余區域發布活動11場。業內人士談到在成都首發的原因時表示,“成都車展是車商必爭之地。”不僅為了展示新產品新技術,也是拉動汽車消費的重要平台。
行業觀察
從“心臟”出發重構產業鏈
“成都造”如何借勢起航
在成都國際車展上,展現的不僅是車企的奮勇爭先,也是汽車產業的闊步向前。
就在上月底,寧德時代(成都)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成都新津區正式完成登記注冊,按下了研究院從建設到運營的“快進鍵”。研究院將聚焦新能源開發利用、動力電池、新型儲能、零碳交通、換電應用等領域,填補成都在新能源研發環節空白,助力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舉動的意義重大。偏研發、高附加值的機構好比“心臟”,這類機構的落戶將有助於成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下游形成聚集性的效應。這股席卷全行業的“電動化”浪潮,或許將助推供應鏈本土化的速度。
在燃油車領域,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家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和專利,中國車企一時難以趕超。但在新能源領域,所有公司都是以同樣的基礎起步,這一“換道超車”給了車企重新布局的機會。仲量聯行中國區零售地產與消費研究負責人朱建輝認為,當下新能源汽車的不少零部件還比較個性化,隨著未來通用零部件的推廣,全產業會更加注重上下游的緊密配套,本地配套率的提升將有助於降低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成本、壓縮交付時間。
成都在吸引汽車產業鏈方面有何優勢?“一座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企業布局的視野應該跨過行政區域的壁壘,看到利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優勢。”他舉例說,龍泉驛區位於成渝發展主軸,具備天然的地理優勢,落戶於此的企業可以快速地獲得城市群內的產業鏈資源,龍泉汽車城的崛起也証明著利用城市群資源這一邏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張芷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