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內江堅持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
自內江全面推進農村面貌改善以來,市中區朝陽鎮道子田村已成了該項工作的“明星村”,吸引了全市多個村前來“取經”。
其實,道子田村的本來面貌也存在雜亂臟的問題,大部分農房都是修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經過幾十年的風雨,都已斑駁、破舊、廢棄。同時,村裡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衛生差等問題,也成了該村發展的一大困擾。
如今,該村經過農村面貌改善,已“舊顏”換“新貌”:土坯房變身“微菜園”,泥濘小道變成了水泥路,斑駁牆面繪上了生動的圖畫。在陽光照耀下,水塘波光粼粼、竹籬笆整齊排列,清新別致……
成功吸“睛”的關鍵在哪裡?“不管是哪項改革,都必須要有一個突破點。”據朝陽鎮黨委書記劉亦偉介紹,在市委八屆五次全會作出安排部署后,朝陽鎮就立即成立“一村一專班”,形成由村黨支部主導,區級部門定點幫扶、鎮村干部落實、廣大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其中,突出群眾主體作用是關鍵。
比如,“拆舊留權”模式的使用。要推動風貌改造,就要把所有爛房子、破房子都拆掉。但在農村,房子就是村民的命根子。根據摸底,這些破舊房子大部分都存在安全隱患,專班干部就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兩次。在得知拆掉房子,仍保留產權,並對拆舊留權后有意願重建者,優先協調建設用地后,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紛紛主動參與。
村民張成永有四個子女,目前和大兒子共同生活,破舊的老房子已經荒廢多年,房屋周邊環境極差,他對“拆舊留權”的做法就十分支持。
經驗告訴我們,群眾的事情還得群眾說了算。日前,記者從市鄉村振興局獲悉,在全面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過程中,內江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全民參與,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摸准群眾需求,按照“干不干,群眾說了算﹔怎麼干,群眾商量著干”的原則,對18個目標鎮(街道)共260個村(社區)、21.2萬戶、63.5萬人開展3輪全覆蓋摸底調查,召開村(社區)“院壩會”1萬余場,充分聽取農民群眾意見,實現知曉率、參與率達98%以上。
堅持群眾主體,落實《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聚焦民居面貌“八個一”、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等8個專項工作共126項具體工作,全面激發群眾積極性,引導4.3萬余戶農戶積極主動投工、投勞、投資,讓群眾成為農村面貌改善的建設者和受益者。923戶農戶專程返鄉新建農房,新增39269戶農戶自籌安裝自來水,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突出群眾問效,通過實地走訪、測評回訪、電話詢訪等方式,定期調查評估農村面貌改善滿意度,將群眾意見作為后期項目批准立項、獎補資金撥付、竣工驗收的重要指標,實現過程性、成效性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記者 蘭萍)
來源:i內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