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鄉村振興好風景,豐收致富人順心

2023年08月31日14:2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處暑時節,田間的金黃色稻谷、地裡的紅色高粱迎風搖曳。在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廣袤的大地上,村民們辛勤勞作,繪就一幅幅精彩的豐收圖。金黃的玉米、飽滿的花生、甜蜜的桂圓……碩果累累的季節,續寫著又一個春華秋實的故事。

希望的田野,美麗的稻田。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希望的田野,美麗的稻田。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稻田裡的忙碌,是為了“飯碗”端得更穩。

面對年初的干旱形勢,富順縣按照“科技抗旱保春耕、政策引導擴面積、糧經統籌增總量、綠色高質提效益、機制創新壯主體、強化保障奪豐收”的總體思路,扎實推進水稻高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糧食生產抓點示范建設,突出打造“一園、兩點、四片、五環線”糧食生產高標准示范區,努力實現“糧增產、錢增收、保安全”的總體目標。同時,印發了《富順縣奮戰100天堅決打贏抗旱備耕攻堅戰工作方案》,全縣上下嚴格對照方案,層層落實抗旱備耕有效應對措施,層層集中時間、精力抓好抗旱備耕,層層建立工作指導隊伍,堅決打贏抗旱備耕攻堅戰,確保全縣春耕生產順利實施,實現大春播栽面積119.2萬畝。

進入8月,映入眼帘的皆是沉甸甸的金黃稻穗,稻浪滾滾一望無際。之前所付出的努力、格外傾注的心血,結成了最美好的碩果。今年,富順縣水稻播種面積49.3萬畝、再生稻蓄留面積43萬畝,預計水稻總產量將達到31.5萬噸,其中再生稻超過5萬噸。

打谷機正在工作。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打谷機正在工作。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8月中旬,在代寺鎮萬畝“天府糧倉”核心示范區,正上演著一幕幕豐收景象。稻田裡,不少農戶正在搶抓時節收割水稻。大家分工協作,割稻穗、脫粒、裝袋有條不紊。代寺鎮李子村產業專干何狀元說:“近幾天天氣良好,陸續有農民開始打谷子。今年李子村水稻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預計中稻畝產在650公斤左右。”

富順縣是“再生稻之鄉”,古佛鎮是富順縣“中稻+再生稻”的核心區。在古佛鎮的“中稻+再生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園區內,成片的稻田連在一起,綿延起伏、錯落有致,步入其中,便有陣陣稻香襲來。在藍天白雲映襯下,農人在由“綠”漸“黃”的稻田裡忙碌不停,一幅美麗的秋收畫卷躍然眼前。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大事。富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將糧食安全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首位,把高質量抓好糧食生產作為糧食主產縣的責任擔當。為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進水稻、高粱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富順縣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區為抓手,狠抓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生產,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

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產業園屬富順縣規劃的富東優質糧食生產區,涉及古佛、童寺、代寺等多個鎮。近年來,富順縣編制完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以龍貫山“雙再生”綠色稻粱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已建成稻粱核心園區面積2萬多畝,高標准農田覆蓋率超過70%,機械化耕作水平達95%﹔集中打造形成了代寺鎮李子村、童寺鎮西湖村、古佛鎮鳳儀村共10000畝優質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核心示范區。全縣建成“中稻+再生稻”基地45萬畝,其中各品系優質稻種植面積已達37.5萬畝,始終把糧食安全緊緊握在手中。

促進糧食增產增收

富順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別適合水稻及再生稻生長。豐收時節,稻田裡稻浪翻滾、機聲隆隆,唱響了豐收的歡歌,傳來了顆粒歸倉的喜悅。

機械化收割。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機械化收割。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大小型收割機、打谷機成了當前水稻收割當仁不讓的主角,在琵琶鎮艾家村的高標准農田邊,飽滿的稻穗不斷滾入機器,轉眼間就完成了水稻收割、脫粒。琵琶鎮今年共種植水稻2.32萬畝,預計產量在1.83萬噸左右,其中艾家、青峰兩村,依托高標准農田資源優勢,以稻粱產業為主導,連片打造了“中稻+再生稻”規范化栽培示范基地2000畝,並輻射周邊“中稻+再生稻”基地5000余畝。

“稻花香裡說豐年”,並非只是靠天饋贈,更與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密切相關。富順縣圍繞農田、農機、農技持續發力,全面助推糧食產量再上新台階。建設高標准農田,是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舉措。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在於保障耕地面積,全縣恢復耕地1.96萬畝,完成省市下達目標任務。全縣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56.28萬畝,整治撂荒地3.54萬畝。生產水平穩步提升的一大亮點,是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全縣建成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點、油菜全程機械化示范點各2個,成功創建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個,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農作物綜合農機化率達到70.98%,較上一年增加3.19%。

勤勞雙手打造美好生活。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勤勞雙手打造美好生活。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富順縣積極探索強化科技支撐作用,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持續與隆平高科公司、中化集團等產研機構合作,大力推行訂單生產,因地制宜推廣“2+2+1”復合種植、“稻-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實現“千斤糧萬元錢”“噸糧田五千元”目標。不斷優化農技服務,建立完善縣鄉農技推廣體系,現有縣級農技推廣機構13個。持續用力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已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含新型職業農民)3208人。近段時間,富順縣農技站的干部職工根據農時農事需求,繼續開展技術指導到戶、到田,在確保中稻豐收的基礎上還確保再生稻也要豐收。“為了提高水稻品質和產量,全縣農技人員探索總結了一套較為成熟完善的水稻(再生稻)配套生產技術。”富順縣農技站副站長李燕容表示,重點是把好品種篩選、豐產栽培、田間管理、再生稻促芽肥、完熟收割“五道關”,確保水稻高質高產。

處處洋溢豐收喜悅

眼下,除了水稻,玉米、佛手柑、花生、桂圓等也進入收獲期,全縣各地開啟了多樣豐收季,一派熱鬧好“豐”景。

在富世街道海棠社區、丁海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片,採取統一播期、統一品種、統一田間除草、統一追肥、統一病虫害防治“五統一”措施的玉米迎來了豐收。經過現場實收測產,平均畝產596.3公斤,取得抗旱增糧的顯著效果。該地玉米種植面積大、產量高的結論得到了廣泛認可。

採摘佛手柑。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採摘佛手柑。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李橋鎮腰塘村,當前正值佛手柑開始成熟的季節,形如手指相握的佛手柑,正沉甸甸地挂在枝頭。當地通過種植佛手柑把撂荒地盤活了,村裡的產業也發展起來,村民們的錢袋子也逐漸鼓起來了。腰塘村村民熊俊祥說:“自從咱們村發展了佛手柑產業,不僅盤活了撂荒地,也拓寬了我們的收入渠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我現在既可以收租金,又可以收佣金,兩種途徑增加收入。”

豐收的花生。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採摘的花生。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秋風吹,碩果香,花生熟。在福善鎮陽升村,放眼望去,一大片綠油油的花生田映入眼帘。田間地頭,村民們有的在拔花生,有的在把顆粒飽滿的花生脫粒,豐收的喜悅挂在每個人的臉上。“看看我這花生顏色多漂亮,粒粒飽滿,你嘗嘗是不是又脆又甜。現在濕花生每斤能賣4元,一畝地能收幾百斤。這段時間,靠賣花生就有一筆不少的收入。”村民老彭捧著花生高興地說。

懷德鎮有“桂圓之鄉”的美譽,全鎮大部分農戶以種植桂圓為生。當前,果農們正忙於桂圓採摘。一顆顆水嫩多汁、清香鮮甜、皮薄肉厚的桂圓,備受消費者青睞。通過電商渠道,懷德桂圓從枝頭出發,到達了五湖四海消費者的舌尖。“今年的氣候非常有利於桂圓生長,各村的桂圓果實圓滾、果肉厚實、水分充足、脆甜爽口。”懷德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村的桂圓銷路都非常好,均價賣到了每公斤7元。

田間忙碌。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田間忙碌。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風吹沃野,碩果累累。為促進經濟作物增產、群眾增收,富順縣在生產關鍵時節組織專家進行理論及現場培訓,技術人員強化進村入戶實地指導,確保種植戶抓好管理關鍵要點,保証產量和質量。同時,在經濟作物產業重點鎮鄉,各選擇確定一個示范聯系點位,明確一名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確保示范點位關鍵技術措施落地落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縣上半年水果種植面積保持在26萬畝左右,產量1.47萬噸、同比增長7.75%﹔蔬菜播種面積10.57萬畝、同比增加9.93%,產量27.85萬噸、同比增加6.18%﹔中藥材產量990噸,同比增長151.6%。

富順縣廣大村民靠勤勞的雙手,換得沉甸甸的豐收。一幕幕喜人的豐收景象,既是鄉村振興中最美的風景,也是對農業蓬勃發展的最好禮贊。(劉海天、劉瑞)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