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如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
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綠色低碳發展不只是思路,更是出路。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
將科技創新作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支撐。聚焦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開展氣候變化與碳循環、零排負排等關鍵技術研究,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穩步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低碳化、節能化技術改造,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將人才培養作為“雙碳”戰略推動實施的基礎保障。積極構建全鏈條服務“雙碳”戰略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生態環境領域人才工程,著力培養一批生態環境領域復合型創新型“雙碳”人才。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育人全過程各環節,深入開展節水、節電、節糧等活動,持續開展綠色學校、節水型校園創建活動,努力培養厚植綠色發展情懷、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新人。
(本報記者 姚雪青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鐘承林: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需要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生態環境治理之道,為子孫后代守護好青山綠水、藍天淨土。
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服務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大局,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發揮生態環保督察利劍作用,緊盯長江黃河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落實,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嚴守生態安全邊界。
加快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兩山”基地和省級生態縣,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水平評價考核。
實施重大保護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棲息地修復、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生態廊道連通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本報記者 王明峰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王志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
推動精准治污。錨定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5個精准,運用數字化技術,對生態環保工作進行數字賦能,構建多跨協同、量化閉環、系統集成的數字化治理體系,打造“數字生態環保大腦”,提高生態環境數據質量和共享需求滿足率,推動決策更科學、治理更精准、服務更高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躍升。
推動科學治污。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積極推行“生態+”發展模式,更高質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更大力度支持高效節能、清潔生產等領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加大對環保科技研發的投入,鼓勵企業、高校等積極參與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不斷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推動依法治污。制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構建黨委政府牽頭負責、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推進的格局,凝聚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建立全過程全領域全周期生態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機制,完善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
(本報記者 劉新吾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三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光霞:
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亟須全社會行動起來。我們每個人都要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
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深刻認識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重要性,從當下做起、從小事做起,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要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廣泛推進低碳出行,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做好村庄綠化、污水處理等工作,讓村容村貌更美麗,讓群眾生活更舒心。
(本報記者 王錦濤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3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