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生物多樣性專家楊宇明:15年來金沙江物種數量穩中有升

雲南,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和“世界花園”的美譽,金沙江在雲南境內長達1560公裡。
與之一江之隔的四川,同樣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地區。
8月,盛夏的昆明如春天一般,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原院長、國家公園濕地研究中心原主任、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楊宇明教授心情不錯。他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新的調查數據與15年前的金沙江本底調查情況相比,這15年來,金沙江沒有一種物種數量有明顯下降。不管是水生還是陸生的典型動植物,數量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從伐林到護林
“保護與利用”不矛盾
記者:作為一個生物多樣性專家、“全國環境保護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楊教授怎麼看待“從伐林到護林”這種巨大的反差?
楊宇明:20世紀60年代,我國森林採伐的重點從東北大興安嶺轉向了長江上游,這是當時的國家戰略。森林工業轉向西南時,總共有3個總隊(勘察設計總隊、工程總隊、運輸總隊),12個森工局(9個在雲南、3個在四川)整建制的轉移,組建了西南林區會戰指揮部。此時是國家的戰略發展需要,保証國民經濟建設最基礎的三材:鋼材、水泥、木材等供給。這在當時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0年,因建設需要我被分配到原林業部西南林業勘察設計總隊第四森林調查大隊,從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參加了為金沙江林區開發提供森林活立木蓄積數據和伐區作業設計等工作,這項工作直至1982年。其間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了川西林區的米亞羅、馬爾康和九寨溝林區開展資源調查設計,發現了黃龍、九寨溝秀麗而壯觀的森林濕地景觀價值后,大隊經總隊同意,向會戰指揮部和四川省政府提出了保留九寨溝和黃龍林區的建議並得到了採納。
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場災害,客觀上與20世紀中后葉整個金沙江中上游實施的森林工業採伐有著直接的關系。1999年是中國林業歷史性的戰略轉折。那年8月我作為兩個專家之一,參加了滇西北的考察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現場會。兩個月后國家正式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緊接著又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可以說是我們國家在生態建設上的世紀工程。
今天我介紹自己的工作時,都會強調自己從事的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並非隻做保護或隻做利用。事物是發展的,保護與利用兩者絕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証統一的整體。
記者:您強調保護與利用不矛盾,能否舉個現實的例子?
楊宇明:就拿我們研究團隊開展的蒜頭果的保護與利用結合的開創性工作來說吧。蒜頭果是滇東南喀斯特地區特有的孑遺植物,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文山州,1987年,因其珍稀瀕危和特有性及其古老孑遺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但無奈的是,雖然保護了,數量卻越來越少。最瀕危的時候,野生蒜頭果種群隻有3000多株了。
后來我們團隊在研究中驚喜地發現,蒜頭果種仁油中含有一種腦神經系統不可缺少的神經酸。於是我們團隊牽頭解決了蒜頭果人工快繁技術,使處於極小種群的蒜頭果得到擴繁,解除了該物種的瀕危狀態﹔同時擴大推廣種植面積達3.5萬畝,不僅起到了治理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的成效,更重要的是,通過發展蒜頭果產業提取的植物源神經酸,將成為替代從鯊魚腦等海洋動物獲取神經酸的環境友好型途徑,並可進行國際推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惠及當地百姓。這個案例也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統一體現和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共贏的典型案例。
過去15年
金沙江物種數量上升
記者:與15年前的調查情況相比,目前金沙江的生物生存情況怎麼樣?
楊宇明:我可以跟你們說三個事實。一是金沙江流域,不管是水生還是陸生的動植物,這15年來沒有一個物種在流域區消失或滅絕﹔二是這些動植物,沒有一種在這15年間有明顯減少﹔三是金沙江流域區受保護的代表性珍稀瀕危動植物種,在這15年間,種群數量都有明顯增長。
比如長江鱘、金沙鱸鯉、圓口銅魚、中華金沙鰍等金沙江流域典型的特有物種,這幾年在金沙江干流和支流都能夠比較容易地發現或觀測到。植物類群,如金沙江流域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攀枝花蘇鐵、喜馬拉雅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中的雲南梧桐、櫨菊木、白菊木(菊科中罕見的木本植物)和疏花水柏枝等金沙江流域典型的古老珍稀瀕危物種的數量有明顯增加,普遍增加了50%以上,有的還翻了一倍以上。還有多年不見的金沙江流域特有的世界上花期最長的觀賞植物地涌金蓮再次被發現。就在最近,大理州林業和草原局先后發布了櫨菊木、白菊木、地涌金蓮和疏花水柏枝在金沙江流域新的分布點,說明其種群從干流擴散到了支流,數量在不斷增長,遇見率明顯增加了。
記者:我們注意到,金沙江這幾年變清了,這種變化您如何評價?
楊宇明:20世紀的森林採伐導致金沙江中下游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江水都很渾濁。這些年變清,主要是1999年啟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沿江岸的植被得到快速的恢復,植被覆蓋率顯著增加,水土流失大幅減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電站建壩后蓄水庫區讓水流變緩了,泥沙在庫區沉積下來,壩址以下的江段水也就變清了。隨著生態修復植被覆蓋率的提升和水土保持功能不斷增強,金沙江上游泥沙將會進一步減少,江水會越來越清的。
“大自然永遠是我們的老師”
記者:從25年前轉入護林至今,您覺得最重要的成績有哪些?
楊宇明:從1999年開始實施長江上游的生態修復,我覺得至少在三個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績。
一是在金沙江流域全面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植被修復,成效十分顯著。
二是沿著低熱河谷,種植發展了干熱干暖河谷經濟林,如柑橘、芒果、石榴、核桃、油橄欖等等,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服務功能。還有在林下、林緣種植藥材、香料和食用菌等,還建立了一些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沿江兩岸成為一個綠色產業的經濟帶,形成了金沙江中上游的綠色生物走廊。
三是通過不斷的宣傳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長江第一灣,就有很多老百姓自發地種柳樹、桃樹、梨樹等,既能防范水土流失,抵御洪澇災害﹔又營建了長江第一灣美麗壯觀的山水田園風光,大家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發自內心的認同和主動自覺地踐行。
記者:又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繼續遵循?
楊宇明:大自然永遠是人類的老師,人類對大自然應該懷敬畏之心。長江不僅是我們國家的“黃金水道”,更是地球上從世界屋脊到太平洋西岸一個偉大的生物廊道。
第一是堅持在生態修復時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兼具的樹種,營建多樹種混交、喬灌草結合的近自然林,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持。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樹適用”的基本原則,深入研究篩選找到既能夠發揮生態功能又有經濟效益的生態經濟型樹種最為重要,把生態建設修復和經濟社會發展融合起來,這樣能夠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三是在一些陡坡地段盡量採取封山育林,依靠自然修復,人工去種植去開墾都是不適宜、不妥當的。
四是在金沙江流域電站建設中,除了對魚類洄游設施的建設與增殖放流工作外,還必須重視不同江段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和越冬場的調查和影響評估工作。
記者:對於下一步的保護和利用,有哪些需要注意?
楊宇明:無論是生物多樣性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靠廣大民眾和社會力量,特別是當地老百姓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相互依存,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與原住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保護區內的原住民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保護力量,如果我們做生態保護工作的連當地百姓都保護不了,僅僅憑科學家怎麼能夠保護好我們的保護對象。因此,任何有人居住或與原住民交叉分布的自然地在確立規劃建設時,最優先的重點保護對象就應該是當地原住民,隻有保護好他們,才能有效地保護好與他們共生共存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
而無論是生物多樣性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其目的就是要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動物、植物、微生物與人類都是這個家園的成員之一,都是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就保護了地球家園,保護了地球家園就最終保護了人類自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徐湘東 周翼 羅石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