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智慧出圈”

2023年08月28日07:3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智慧出圈”

  中車成都公司生產場景

  操作工薛天凱手中的電子扭力扳手自帶測量與無線傳輸功能,螺栓扭得緊不緊,以前需要人工確認,現在看看一旁電腦上的工作系統就知道了,高效,精准。這是8月26日記者在成都軌道裝備智慧工廠裡看到的一幕。

  位於新都區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的中車成都公司總裝廠房內,電工劉志鵬正在接線。一列列地鐵列車在他和同事們的接力操作下,從車架到整車,從“空殼”到擁有全部內核。

  立足建圈強鏈,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目標清晰:到2025年,“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智慧運維與增值服務”的全產業鏈優勢進一步凸顯,力爭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達2800億元。

  智慧檢修

  列車全生命周期數據自動集成

  走進列車“醫院”——成都軌道裝備智慧工廠,7號線、18號線的部分列車正在這裡進行檢修。

  “今年新建成的跨平台車輛轉向架檢修生產線,在國內首次實現兼容檢修A型、B型地鐵和時速140公裡-160公裡市域列車的車輛轉向架。同時,車輛齒輪傳動系統生產線也可以跨品牌維修,極大提高了兼容性。”成都軌道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曉飛介紹,智慧工廠建成后,地鐵車輛可以直接到這裡來,而不用被拆分之后再運往檢修工廠,每年可以節約一大筆運輸成本。

  在這裡,通過系統工業設計建成的車輛整車、車門、齒輪箱、轉向架、空調等產線,使車輛檢修工藝流程銜接更加緊湊,整車檢修效率提升8%。

  該智慧工廠率先引入中車的MRO(城軌檢修系統)、IOT系統(產線數字化系統)等生產管理系統,打通了生產制造各環節數據鏈接,實現了車輛檢修工藝、採購、生產、質量等各環節信息共享,全面提高了生產智慧化水平。

  “傳統檢修,工人要到現場去採集數據、測量、分析,再進行‘換件手術’、‘術后檢測’。而MRO城軌檢修系統會採集列車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進行集成,形成一個類似‘元宇宙’的模擬界面,使檢修更加高效。”顧曉飛介紹,在這裡,還有螺栓扭力操作“電子監工”,今年年底還將引進全自動機器人生產線……

  智能運維

  為列車設備提供健康狀態評估

  在現有已運行的成都地鐵線路中,60%列車均出自中車成都公司。在這裡,從一塊塊鋁合金型材,到完成整車制造完成,需要經歷流水生產線上60余個制造工位。目前,各工位保持著2輛/天的生產制造節拍,整車生產周期在60天左右。

  在國內首個基於真車實線的2025智慧型全自動行車試驗平台,3個顯示大屏,讓列車的各項技術參數一目了然。

  “平台以控制中心、綜合試驗線、試驗列車為實體,集試驗驗証、檢驗檢測、智能運維、前瞻技術研究等先進功能於一體。目前正在推進城軌列車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構建。該系統將為列車設備提供健康狀態評估、故障預測與輔助決策,實現列車運用和維修過程中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務。”中車成都公司技術部副部長李智強向記者介紹,以車內空調為例,假如空調溫度超過設置的正常值,平台就會接到預警,並與成都軌道交通線網控制中心共享數據,實現車輛智能化管理與智慧化運營的迅速聯動。

  未來規劃

  整車裝備配套能力達70%以上

  立足建圈強鏈,近年來,成都招引軌道交通產業上下游企業數十家。

  《成都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智慧運維與增值服務”的全產業鏈優勢進一步凸顯,力爭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達2800億元。在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方面,力爭到2025年,成都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50億元,佔全產業鏈比重超20%,整車裝備配套能力達到70%以上,機電系統配套能力達到30%以上。成都軌道交通生態圈將進一步健全、壯大。(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袁弘 文/圖)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