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旅游>>中國之旅

歷史的風雲曾經輕拂過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如今這裡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新時代的園林故事日益精彩——

“三山五園”煥新姿

嚴 冰 葉 子 蔣樂韻
2023年08月24日09: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京城西北,有這麼一片山水園林,翠海芳澱、鐘靈毓秀。千百年來,帝王官宦、文人墨客常來此駐留游賞。至清代,逐漸形成了以“三山五園”為核心的皇家園林集群,古典園林藝術造詣登峰造極。

  “三山”指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五園”指暢春園、圓明園、頤和園、靜明園、靜宜園。如今,“三山五園”地區建設已經連點成面,成為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面積68.5平方公裡。

  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柳闌介紹,“三山五園”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示范區45項任務整體進展順利,9月即將接受驗收。

  歷史上,以“三山五園”為核心的皇家園林群是中國古典園林集大成的代表﹔今天,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新的華章。請讀者跟隨筆者,通過3條路線,感受“三山五園”更勝往昔的今日盛景。

  

  沿著長河御道看古色

  層巒疊翠、玉泉垂虹,“三山五園”地區自古水網密集。乘著游船看古色,不失為一種愜意的游覽方式。

  伴著鳥語蟬鳴,筆者來到北京動物園北門的皇家御河游船碼頭。今年4月,皇家御河游船正式開航,游客可以從北京動物園碼頭出發,途經五塔寺、紫竹院公園、萬壽寺等碼頭,前往頤和園,沉浸式欣賞長河兩岸的石道古跡和美麗風光。

  “‘玉泉發脈注長河,佛宇仙宮夾岸多’,這句詩正說明了長河串聯起眾多文化古跡。”一手捧著地圖,一手遙指岸邊的公園,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岳升陽娓娓道來。清代康乾年間,國力強盛,“三山五園”次第建成,與周邊的賜園、衙署、兵營、市鎮、稻田、水系、道路等構成的皇家園林網絡連成一體,極天下之盛。

  打開現今的《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各時期歷史文化資源分布圖中,有121處不可移動文物,這裡是海澱區集中連片的文物集聚區。自清朝乾隆年間被改為皇家專用水道,長河就被稱為“御河”。慈禧太后到頤和園避暑,大多是在高梁橋外的倚虹堂碼頭上船,經紫竹院、萬壽寺到頤和園,因此這條水道也被稱為“慈禧水道”。

  船行大約半小時,駛入頤和園南如意門,就到了頤和園的水上“大門”——繡漪橋。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山水園,也是“三山五園”中唯一經過統一規劃、集中建設的皇家園林。1860年遭劫后,光緒時期在清漪園遺址上進行重建,改名頤和園。作為“三山五園”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園,頤和園是中國古典園林遺產中的瑰寶,因此成為“三山五園”區域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近年來,頤和園相繼開展須彌靈境修繕工程、畫中游建筑群修繕工程、長廊保護性修繕項目、景福閣修繕工程等,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古典園林之美得到更好的呈現。

  “修繕時,完整性和原真性安全保護是第一要務。”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副園長王樹標說,頤和園的空間布局、山水結構、建筑設置、植被環境、文物遺存依法受到保護,不能憑想象或為了迎合需要而隨意改動。一切依托於頤和園文化內涵和外延的活動,都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忠於歷史。

  如今漫步頤和園,昆明湖上煙波浩渺,萬壽山、佛香閣、排雲殿、長廊、十七孔橋、石舫等古典園林建筑和寫仿江南風景名勝的景點遍布湖區,山水相望、台榭參差的古色呈現眼前。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主席羅蘭·希爾瓦博士,在對頤和園進行考察和評估后就曾感慨:“頤和園確實是一座保護很好的珍貴人類文化遺產,我在頤和園逗留的每一分鐘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如果下次再到頤和園,我將作為一個人類文化遺產的朝聖者來朝拜頤和園”。

  除了展現古典園林之美,在有關部門的規劃、保護下,今天,這片山水還有了更鮮活的生命力。

  9月即將在頤和園博物館展出的“園說”系列展覽第五期,已有不少觀眾翹首以盼。頤和園博物館,這個由文昌院改造的高品質文化空間,集博物館、研究院、修復中心於一體,自2021年挂牌成立以來,已成為游人必到打卡之處。

  “頤和園博物館文物藏品種類多、級別高、系統性強,反映了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皇家園林陳設布置及工藝制作的特色和最高水平。”頤和園文物保護科楊馥華說,“我們想通過文物藏品專館陳設以及專題展覽等方式,深入挖掘園林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文物說園林,以園林說文化。”

  在被譽為“萬園之園”“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的圓明園,慘遭焚毀的當年風採也在數字世界裡“重生”。

  “圓明園最火的當屬‘圓明園拾光買賣街’,這是以歷史中的圓明園買賣街為原型打造的大型沉浸式光影宮廷市集,很受年輕人歡迎!”圓明園管理處遺址展示規劃科科長胡曉瑩帶領筆者觸摸動態光點,穿越百年時空。

  今年,圓明園還新增“圓明園·720穿越飛船”元宇宙體驗空間,再現圓明園曾經的歷史故事。游客乘坐在多自由度的飛行平台上,穿行於美輪美奐的景觀中,可以零距離感受高超的造園技藝和精深的傳統文化。

  上線圓明園虛擬仿真田野考古系統,在西洋樓遺址片區進行數字化展示,規劃圓明靈境VR體驗館……多年來,圓明園持續開展數字化復原工程,通過採集文物數字信息、打造線上虛擬展覽、開發互動文旅項目等方式,讓圓明園以更年輕、更時髦的方式煥發新生。如今,全園108處景區已完成數字化復原,約2/3的景區實現精准數字復原。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邱文忠說:“隨著技術迭代更新,未來圓明園將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讓人們充分感受文化遺產的風採。”

  “三山五園”的“山川之秀,文物之盛”歷來為人所稱道,如今,每處景觀都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沿著長河御道眺望,歷史長河奔流不息,文明之路綿延不絕,古今風物熠熠生輝,流向無限美好的未來。

  沿著騎行步道看綠色

  從衛星地圖上看,北京五環內最大的一抹綠在西北角,“三山五園”就掩映在其中。若要感受“三山五園”區域的綠色風光,選擇一條既可騎行亦可漫步的步道,最為理想。

  7月28日上午,筆者來到玉泉山腳下的北塢公園,凌霄花、紫薇、木槿等競相開放。沿著騎行步道,穿行在濃蔭之間,隻見花叢中蜻蜓蝴蝶飛舞,稻田裡群蜂集聚,蘆葦蕩上白鷺翻飛,河流在公園間穿梭,田野與林帶交織,傳統詩文之美得以再現。

  “在古代,這裡是京西稻的種植區。如今,北塢公園成為‘三山五園’的一部分,成為人人共享的城市公園。” 海澱區園林綠化局“三山五園”管理處負責人萬煜介紹,如今,“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不僅包括狹義的“三山”和“五園”,還包括周邊的園外園地區。

  園外園,特指以頤和園、玉泉山為核心的片區,東起頤和園西宮牆,西、北至五環,南到閔庄路和北四環,總面積14.02平方公裡。近年來,北京市海澱區在園外園地區新建、改建北塢、兩山、船營、中塢、功德寺、石渠、妙雲寺、影湖樓、茶棚、南旱河等13個公園,通過一條長36.09公裡的騎行步道串聯起來,形成了“一道十三園”的景觀風貌。

  海澱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楊穎介紹,近年來,持續大規模推進園林綠化建設,截至2022年底,“三山五園”地區已實現綠化42.36平方公裡,實現率達到94.15%。同時,在綠化建設中融入文化表達,讓“西山勝景”重回百姓視野。

  以“十三園”之一的茶棚公園為例,歷史上存在的茶棚庵,是通往妙峰山、碧雲寺的香道節點,每年舉行香會活動時,就在此處搭設棚子為香客舍茶。如今,茶棚公園的廊架上,依然保留了“茶棚”元素。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景觀,背后卻是多部門翻看資料、設計圖樣、落地建設的成果。

  一路走下來,“一道十三園”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屬稻田。北塢公園裡,稻田中央的一組雕像,以清代《耕織圖》為原型,用“扶犁”“牽牛”等場景折射“農為邦本”的理念。兩山公園裡,稻田中還設置了宜於行走觀覽的田埂小徑,尤其是夏日落霞滿天之際,山風涌起、稻香陣陣,加之夕輝閃爍、歸鳥翻飛,最為動人。

  歷史上,京西稻文化是我國農耕文化的代表。如今,公園裡恢復稻田景觀,不僅起到綠化作用,還能讓年輕一輩感受傳統農耕文化。“每年5月下旬油菜花謝后,我們就種植京西稻,到10月豐收。插秧節和收割節的時候,歡迎大家來體驗。這裡產出的大米綠色環保,煮粥尤其好。”萬煜自豪地說。

  “一道十三園”生態美景的打造,少不了園林綠化,也離不開水系治理。在北塢公園和兩山公園之間穿行的金河,就是個典型例子。

  “過去金河沿線缺少慢行系統,親水空間不足,景觀功能不完善,與周邊區域發展不適應。”海澱區水務局工程建設科科長王東東說,金河曾是元代向皇宮供水的人工引水渠道,如今是區域排洪蓄洪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把昆明湖南面湖泊組合在一起的紐帶。

  如此重要的“水脈”,如何做活“水”文章呢?“挖湖營田,與現狀河渠串聯成網,再利用雨水和南水北調水,涵養地下水源,將河道與沿線的公園綠地相結合,沒過多久,金河就恢復了‘活水流觴、楊柳輕拂’的歷史風貌!”王東東興致勃勃地說。如今,金河區域已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網紅打卡地,被網友贊為“京西小江南”。

  金河的改變並非個例,自2020年以來,海澱區確定“三山五園”水系治理的重點和思路,以講述海澱水文化為抓手,重點塑造“一區、兩軸、三循環”格局的濱水慢行空間和親水岸線,以構建循環水網、修復水域生態、提升河道景觀為重點,拉開了“三山五園”水系治理帷幕。截至目前,玉泉山片區、圓明園片區生態循環水網全面建設完成,增加水面428公頃,近5年來地下水位回升15.24米。同時治理河道23.3公裡,優化、新增慢行步道43.1公裡,縫合藍綠空間433.8公頃,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輝映的水系風光。

  “五朝繁華一河水,千年歲月逝流金”的金河,“南水行千裡,旱河映月光”的北旱河,“平林溪初現,玉泉水流長”的玉泉山引水渠,“煙柳春佳明兩岸,長河浮金照遠山”的北長河,“長川古胤御河秀,萬壽千梵日月長”的南長河……沿著串聯“三山五園”水系新建的濱水慢行步道,一路可以領略每條河道不同的景色,追尋歷史的記憶。

  “林水相依、藍綠融合,一直是海澱區生態環境提升的重要內容。現在,一條騎行步道串起園外園13個公園,實現了區域內園通、水通、路通,成為老百姓健身、休閑的樂園。”楊穎說。

  沿著“趕考之路”看紅色

  如果說,古色是“三山五園”的歷史本色,綠色是“三山五園”的生態底色,那麼,紅色就是它鮮明的時代亮色。

  新中國成立前夕,從頤和園益壽堂到香山雙清別墅,這片山水園林見証了新中國建立的偉大進程。從清華園車站舊址出發,筆者踏上游覽“三山五園”的第三條路線——“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

  灰磚牆、紅屋頂,北京市海澱區清華科技園對面,一塊白色的“清華園車站”牌匾異常醒目。今年3月25日,這座百年車站以紅色革命打卡地的嶄新面貌向公眾開放。74年前,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等同志從西柏坡遷往北平,正是在清華園車站下車。這裡因此成為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的第一站。

  作為“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的重點示范項目,“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相繼串聯起了清華園車站、頤和園益壽堂、香山革命紀念地等革命舊址。

  從清華園車站舊址出發,一路向西行進,便來到了頤和園。從萬壽山前山拾級而上,一座傳統中國北方合院住宅式風格建筑半隱在山體之間,木質牌匾上書三個綠色大字——益壽堂。

  復原的晚宴場景、豐富的影音資料,“古都春曉——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頤和園專題展覽”吸引很多游人前來參觀。頤和園管理處研究室郜峰說,益壽堂見証了進京“趕考”路上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建國、共商國是的真誠合作,使獨屬於頤和園的紅色記憶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

  見証“趕考”之路印記的,有萬壽山的古鬆,也有香山的紅葉。從頤和園北宮門出發,沿著香山路,來到香山腳下,順著指示牌所指的方向向上攀登,就到了香山革命紀念地。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香山后,雙清別墅成為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和居住地。這裡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過渡時期的指揮部,是籌備新政協、籌建新中國的歷史見証地。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包含香山革命舊址和香山革命紀念館兩個部分。其中,香山革命舊址位於香山公園內,由雙清別墅、來青軒等8處革命舊址組成﹔香山革命紀念館為新建,於2019年9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

  4.9萬字採訪實錄、20余萬字文字資料、100多張老照片……為了復原香山革命舊址,香山公園團隊逐一挖掘房屋形制、門窗布置、院落植物等細節,參考同時期建筑,充分研究論証。經過近兩年的歷史資料整理,近千件家具征集,幾十次方案修改,83個單元、1處主題展覽、9495件展品的布置終於完成。

  “困難肯定是有的,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史料記載不全,古建復原可以說是‘開荒’!”香山公園管理處宣傳科科長緒銀平表示,復原香山革命舊址時,大家也曾彷徨迷茫,可一想到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精神,又有了前行的動力,夜以繼日地研讀文獻資料。

  為確保8處革命舊址高度還原歷史場景,大到吉普車,小到火柴盒,團隊反復比對、精心確定。例如,依據王光美先生手繪房屋布局圖,將劉少奇辦公居住地房屋格局由七間調整為五間﹔依據發現的老照片,將雙清別墅屋面由仰瓦灰梗調整為裹壟屋面﹔赴雲南瑞麗購買吉普車﹔赴內蒙古、山西等地尋找陶瓦、小停泥等老材料﹔邀請木作、瓦作等古建傳承人現場指導施工……

  如今,香山8處革命舊址全部修繕復原,修繕建筑面積達3600平方米。游人走進舊址,仿佛置身於歷史年代,從中共中央在香山籌建新中國的一個個場景中,切身體會共產黨人的“趕考”初心。

  “以前,香山靜宜園是皇家園林,為皇家服務﹔如今香山公園成為人民的公園,努力為大眾服務,這也體現了園林人對紅色初心的傳承堅守。”緒銀平表示,香山革命紀念地自對外開放以來,緊緊依托香山的紅色文化內涵,大力宣傳展示紅色文化,多方式、多角度講好香山的紅色故事,曾成功舉辦兩屆紅亭詩會,聯合北京人藝在雙清別墅實景演出話劇《香山之夜》,開啟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新嘗試﹔上線虛擬展,推出5G+AR沉浸式游覽,全景式講述香山革命歷史。

  傳統和時尚在這片山水園林的相遇,還將碰撞出更多文化創新創造火花。據了解,“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內新的地標性建筑——“三山五園”藝術中心,預計2024年初對外開放。

  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如何傳承賡續?一個民族綿延不絕的悠久文明如何發揚光大?“三山五園”保護利用、煥發新活力、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實踐,正走出一條獨特路徑。

  (周晴、何梓芸參與採寫)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