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上游硅料價格下行,上下游“冷熱不均”,光伏行業如何延續增長態勢?

加大科技創新 加速一體化布局迎挑戰

2023年08月24日07:4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大科技創新 加速一體化布局迎挑戰

8月22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3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740.68億元,同比增長22.75%﹔歸母淨利潤132.70億元,同比增長8.56%。

今年上半年,上游硅料價格大幅下跌,給不少上游企業帶來挑戰。從業績表現來看,通威股份上半年仍然保持穩健增長,但淨利潤同比增速有所放緩,是2020年下半年以來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水平。

記者梳理發現,受光伏產業鏈價格調整影響,今年上下游企業表現“冷熱不均”。

硅料價格下行光伏產業鏈利潤向下游轉移

光伏產業鏈主要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系統5個環節。自去年底以來,上游硅料開始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硅料、硅片價格下跌明顯。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國內單晶致密料均價已從年初以來最高24.01萬元/噸降至最低6.57萬元/噸。

分季度來看,硅料價格大幅下跌又集中於二季度,受此影響,多家上游企業在二季度利潤收縮明顯。通威股份是硅料和電池片的“雙龍頭”企業,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歸母淨利潤為86.01億元。以此計算,二季度歸母淨利潤46.69億元,同比下降33.58%,環比下降45.72%。

另一硅料龍頭大全能源,今年上半年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同比下降,其中歸母淨利潤44.26億元,同比下降53.53%。

多家機構分析,上游硅料價格腰斬主要受新增產能集中釋放影響。“雙碳”目標下,光伏裝機需求持續旺盛,2020年下半年開始,各大廠商紛紛計劃擴產,但硅料擴產周期較長,一般在1年半至2年,這導致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多晶硅產量集中釋放,影響硅料價格走低。

相比上游企業,下游電池片、組件企業仍然“風光無限”。上半年,光伏組件龍頭企業晶科能源淨利潤達38.43億元,同比增長324.58%﹔隆基綠能的業績快報則顯示,上半年淨利潤為91.79億元,同比增長41.63%……

多家公司表示,業績增長受益於上游硅料價格下降,推動行業成本下降,在全球光伏市場需求高景氣度下,光伏組件出貨量和銷售收入實現顯著增長。

正是得益於去年下半年向組件業務進軍,通威股份盡管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速有所放緩,但淨利潤仍達132.70億元。

電池技術快速迭代一體化布局提升盈利能力

面對硅料下行周期,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創新,提升產線工藝水平﹔另一方面,可通過延伸產業鏈,加速一體化布局,提升抗風險能力。

以光伏電池片為例,該產品是實現光電轉換的核心,其技術路線和工藝水平直接影響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和使用壽命。

當前,光伏電池片正由P型向N型技術升級迭代。誰率先掌握了關鍵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導權。以晶科能源為例,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超3倍,主要源於公司N型TOPCon高效電池已進入大規模量產化階段,且在全球市場供不應求,並享有一定溢價。

近年來,通威股份也率先在N型電池技術路線上取得突破,其自主研發的TNC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提升至25.7%(未疊加SE技術),良品率超過98%。上半年,通威股份N型產品銷量同比增長447%。

另一方面,在上游材料價格下行壓力下,龍頭企業也在加速一體化布局。自去年下半年通威大力布局組件業務以來,圍繞鹽城、金堂、南通三大制造基地,加速推進組件先進產能建設,目前鹽城25GW和金堂16GW高效組件項目已全面投產,公司組件年產能提升至55GW。

盡管面臨挑戰,但業內普遍認為,“雙碳”目標下,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光伏產業的市場需求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5%。截至6月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約4.7億千瓦,已超過水電,成為我國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

《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至2025年底光伏發電1210萬千瓦,新增光伏發電約1000萬千瓦。目前,四川已形成沿成都、眉山、樂山的成眉樂光伏產業經濟走廊。今年上半年,晶硅光伏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3%。

“晶硅光伏產業是我省重點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利用“三州一市”光伏資源優勢,有序推進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促進晶硅光伏產業向后端延伸﹔積極探索“水風光互補”開發模式,培育“光伏+”多種應用新模式新業態。同時,積極引導晶硅光伏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促進前沿技術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