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新地標 川劇“戲窩子”變臉歸來

成都市春熙路附近的一座紅色建筑,越來越吸引路人注意,開放式廣場上擺放著鮮花和綠植,還點綴著川劇臉譜石頭……戲迷們曾經熟悉的成都川劇“戲窩子”——悅來茶園、錦江劇場,歷時3年,煥新變臉歸來。
8月23日,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項目經理、成都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趙道俊向記者透露:“所有設計效果已經呈現,目前已進入開演前准備階段,相信很快就會與大家見面。”記者還邀請到成都市川劇院副院長王超,中建西南院設計二院總建筑師、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總設計師郭穎,一道探訪這座總面積為20500平方米的成都文化新地標,提前做好“打卡攻略”。
A
“戲窩子”改擴建形成“雙劇場”格局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后
建筑總面積為20500平方米,悅來茶園從錦江劇場西側搬往東側同時增建一個小劇場,與悅來茶園分別位於錦江劇場東西兩側小劇場約有360個座位,和大劇場錦江劇場形成差別化定位
更親民的建筑設計
配套的廣場設計為開放式花園,形成一個免費休閑空間開放廣場和劇場二樓的露天打卡區,加上金屬帷幔,形成一個巨大的“露天劇場”,演出不再局限於室內劇場下方設置了三層停車場
B
外觀更“出片”有成都特色也有川劇韻味
紅色外牆與灰色的飛檐式起翹建筑屋頂呼應
將官式建筑線條的端正雅致與川西民居中青瓦的自在靈動融合 建筑的飛檐等外形,靈感來自於川劇中的盔帽、斗篷等
紅色外立面由邊長50厘米的正方形鋁合金“格子”構成
金屬帷幕由33條20米長重200公斤的紗幔構成
中國紅的飽和度和亮度都調得相對高些,彰顯川人熱情麻辣的性格
C
內在更“年輕”提升了舒適感與體驗感
大劇場提檔升級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變臉后原錦江劇場已變大劇場有600個翻新的紅黑色座位劇場兩側設置了升降舞台進行了全方位的現代化升級改造全新的空調系統大幅提升了舒適感現有舞台設備與現代科技結合包括一些游戲聯動能滿足多樣化的表演需求內部設計富有傳統戲曲韻味
悅來茶園變古朴劇場
保留了此前悅來茶園經典的“萬年台”古朴布局
約有300個座位去掉了以前傳統戲台的四根柱子
演員和觀眾視野都更加開闊
將常態化上演川劇折子戲和實驗小劇場劇目
票價30元至50元在這裡可以感受“川茶川戲”
可以點咖啡、買文創一杯茶水的價格在25元左右
堂廂的觀眾可喝茶品戲每把木椅都配上軟靠便於觀眾長時間觀演樓廂的觀眾透過二樓的玻璃
圍繞戲台就座遠眺沉浸式感受茶戲煙火氣
D
“耍法”會更多將成新晉潮流打卡地
帶來更多元的文化消費方式和藝術體驗
劇場不局限在室內游客能在外部看到露天川劇路演也能走進川劇博物館看珍貴文物與光影資料這裡有正宗的川劇藝術表演更有以川劇為主題的咖啡館、酒吧、文創店、時尚音樂、劇本殺、非遺體驗與動漫主題聚會
除了川劇這裡將承載大多數演出形式
將邀請京劇、昆曲等戲曲界的名家名戲
表演經典好戲和新晉劇目
以川劇為媒做“城市文化連接體”為川劇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一天最多能排5場戲預計引入50部左右好戲
與四川觀眾四季相伴有望9月中下旬試運行
川劇“戲窩子”
“悅來,近者悅,遠者來”。始建於清末的悅來茶園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近代川劇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團體“三慶會”(后發展為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曾在此萌芽,1954年至2019年,悅來茶園歷經多次修繕,一旁還擴建了錦江劇場和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幾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劇藝術家、不少梅花獎獲得者、民間戲曲藝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地區票友們親切地稱為“戲窩子”。
外立面“暗藏機關”
每個紅色格子陰影處
有一個小燈泡這些小燈泡共有數百個
到了晚上這些小燈泡的光芒
匯聚成許多抽象動態的圖案投射在金屬幕布上既有成都特色又有川劇韻味
□龍奕彤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