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城三期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竣工驗收
管線住進“樓房” 未來機器人巡檢

金融城三期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集電力、能源、通訊等各種管線於一體,還包含多條地下車道——這就是成都金融城三期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日前,該項目完成竣工驗收。這個項目裡的各種管線不僅住著“樓房”,未來還有機器人進行巡檢……
結構布局有突破
“地下綜合管廊相當於是‘管線之家’,集電力、能源、通訊等各種管線於一體。金融城三期地下綜合管廊長3380米、寬16米,除了管線,還包含多條地下車道,是國內罕見的‘豎向三艙’臨江城市綜合管廊,宛若一條護衛城市綠色高效運轉的‘大動脈’。”承建單位——中建二局項目總工程師王浩介紹道。
為什麼要採用“豎向三艙”管廊建設技術?“綜合管廊的建設,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管線在維護或搶修時路面反復開挖造成的‘開拉鏈’,減少對群眾生活和城市形象的負面影響。而我們採用的‘豎向三艙’綜合管廊,與普通管廊隻設有橫向多艙不同,它相當於將以往幾間相鄰的‘平房’,升級為上下重疊的‘樓房’。”王浩向記者介紹,“豎向三艙”指豎向建造了管廊艙、夾層檢修艙、車道艙,“臨江‘豎向三艙’管廊建設技術在國內也比較罕見。”他表示,“豎向三艙”不僅可以在管線的后期維護中,不再對道路“開膛破肚”,而且還能節約土地,提高資源利用。
防水施工有妙招
不僅結構布局有突破,項目團隊在進行防水施工方面也是妙招頻出。該管廊不僅緊鄰江邊,更有244米的過江段隧道,項目紅線范圍內的平均相對濕度達到80%,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如何開展涉水防水施工,成為項目安全順利進行的最大“攔路虎”。
“想要在高濕度下保質保速地施工,防水材料是關鍵。”項目組快速組建了“涉水工程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針對防水防汛工作開展專項攻堅。“我們採用分子自粘膠膜以及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材料。這是傳統房建項目很少使用的自粘型防水材料。”王浩說。
為了防護萬無一失,管廊使用的混凝土全部都是具有抗滲防水功能的混凝土。最后,項目團隊還在管廊裡面刷上了一層水泥滲透結晶防水涂料,為管廊穿上了層層包裹、密不透水的“隔離服”,助力管廊順利穿越奔騰的錦江。
建造管理有智能
不僅分布廣泛,金融城三期地下綜合管廊還“深不可測”——由於是豎向設計,管廊多部位位於地下20余米的深處,相當於地下負7層左右,與成都地鐵6號線、9號線相交,數十家單位存在多專業、多層次疊加交叉作業的復雜局面。
為了保障如此錯綜復雜的地下綜合管廊能夠實現安全智能建造,項目團隊引入“BIM+VR”(建筑信息模型+虛擬現實技術)的智能化樣板引路管理系統。據王浩介紹,不僅是建設實現智能化,管廊建成投入使用后,還將通過管廊巡檢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配套,一體化集成智能監控與報警系統,形成“一站式”管理,讓城市建設更智能、治理更高效。(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袁弘 受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