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教育

助力畢業生就業,專家建議“招聘和培訓前置”

2023年08月08日09: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助力畢業生就業,專家建議“招聘和培訓前置”

  2023屆畢業生還未完全離校,2024屆秋招已然開始。福建省日前發布的一項新政,讓往屆與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又多了些選擇。

  該新政明確,報考福建省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央企在閩機構的當年度應屆高校畢業生,其應屆生身份認定以本人畢業証書落款年度為准,即當年度應屆生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納社保等均不影響其應屆生身份認定。同時,上年度畢業生具有工作經歷以及社保繳納記錄的,可報考應屆生崗位,鼓勵應屆生盡早盡快就業。

  “這無疑放寬了對上年度畢業生‘應屆生’身份的認定要求,一定程度上鼓勵應屆生盡早盡快就業,不讓一些畢業生為保留‘應屆生’身份報考一些崗位而白白等待。”中國政法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解廷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按照目前的人事政策,繳納社保意味著畢業生是已就業狀態,該新政的突破在於“不將工作經歷和社保繳納記錄與應屆生身份相對立”。

  雖然2023屆就業季已近尾聲,但仍有一些畢業生沒能找到心儀的工作。解廷民記得,有名碩士研究生去年因為專業不對口、崗位較基層而放棄錄用機會,不惜選擇延期畢業,“但比較下來,今年考得不如去年好。”在他看來,有充分的就業選擇是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前提,同時他認為,選擇太多和沒有選擇都不利於就業資源的合理配置。

  海投現象突出 校招兩級分化

  “2023年春招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同學為了獲得安全感,會開始海投,這就造成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匹配上整體效率的下降。”在7月28日於上海舉行的一場“百校百企”青年就業扶持計劃分享交流會上,牛客創始人兼CEO葉向宇結合平台數據分析說,有40.9%的2023屆畢業生投遞30家以上企業,碩士生海投佔比達45.1%。

  牛客最新發布的《2023企業校園招聘白皮書》顯示,33.5%的2023屆畢業生仍未收到offer,10.3%的畢業生收獲7個以上offer,校招兩極分化加劇。

  在葉向宇看來,就業更難的是處在中部或是中下部的同學,“因為不管行業、企業如何發展,招聘方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永遠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頭部的同學拿到更多的offer,而中下部的同學兩手空空。”

  解廷民也分享了一個崗位招聘“空轉低效”的案例。他說,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大人才招聘力度,自行組織招錄考試。由於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報考沒有過多限制,部分同學求職季需要在多地“巡考”。“個別同學先后通過了五六個崗位的招錄筆試,但最終也隻能選擇一個崗位。”

  “這背后也體現了就業求穩的心理。”從事就業指導工作20多年,解廷民越來越發現,一些畢業生更願意相信往屆學長學姐的經歷與感受,並以此作為反向背調用人單位的重要依據。

  一名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在一個求職社區裡發帖稱,在作出offer決策時,自己會考慮許多因素,比如薪酬待遇、工作內容、晉升路徑、企業文化、HR在企業裡的地位等。“我通常在離職員工交流群裡了解企業文化,甚至還有一些特定的同學自發組建的群,裡面有共享表格,記錄企業HR的正負面評價。”往屆學長學姐的評價也是其反向背調的渠道之一。

  將招聘與培訓前置

  “從學歷層次來看,難就業的往往是一頭一尾,就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南京大學團委學創部部長(挂職)、現代工學院團委書記李敏告訴記者,本科生的就業意願較弱,且綜合能力相對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而博士生作為最高學歷,對就業保持較高的期待,部分offer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預期,存在一定的“慢就業”現象。

  青雲網聘平台負責人李慧以普通院校自動化、機械類專業學生求職為例說,項目經歷的欠缺是他們應聘智能制造領域工作受阻的原因之一。

  該平台抓取的數據顯示,該平台上求職者中項目經歷段數為0的佔到79.62%,有14.58%的求職者有1段項目經歷。“我們平台覆蓋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它們往往隻需要十幾個人,但在技術熟練度上要求較高,如果求職者沒有項目經歷將很難被錄用。”李慧說,針對這一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定點培訓學生使用目標企業的特定設備是解決辦法之一。

  一名自動化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告訴記者,課堂上所學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往往是介紹基本原理,“但每個企業所用的設備型號各不相同,需要一定時間的培訓才能熟悉相應設備的控制語言。”

  如何把招聘和培訓前置,成為不少院校老師尤其是工科類院校老師關心的問題。中科大軟件學院校企合作負責人陶曉東告訴記者,學院目前培養人才共建有兩種路徑,一是針對偏工程應用型人才,會把與招聘需求企業共建合作進一步前置到研一階段,“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動手參與一些模塊化的小課題”。第二種路徑則是針對注重研究同時具備一定工程能力的人才,“會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接相應的橫向課題,支持導師帶著學生深度培養。”

  陶曉東補充說,如今95后、00后學生更重視對於目標企業的體驗,包括技術體驗、業務體驗。“通過招聘前置,不管是培養哪種人才,都能與企業保持深度合作,這也是他們未來在相應企業招聘環節的優勢所在。”

  “從就業規模看,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再創新高,預計今后五年就業總量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從就業形勢看,結構性矛盾和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並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學校之間表現得較為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解廷民結合《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預測的數據說。

  在他看來,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結構性就業的矛盾,“學生需要了解所學專業的社會需求狀況,尤其是新設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也應及時反饋到高校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工作中,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