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一首山水詩(我與一座城)

每一個早晨,隻要天空晴朗,我從位於四川西昌城北山的家向南望去,都可見黛綠的瀘山被一片層疊的群山襯托著,巍然屹立。瀘山就在西昌城邊,主峰紗帽頂海拔2317米,顯得比后面螺髻山主峰附近的擺擺頂要高大。其實擺擺頂才是西昌市的最高峰,海拔4182米。
歷史上,明代文學家楊慎曾下榻瀘山的廟宇,他四下眺望,夜幕尚在天邊,卻見山野間已跳躍起點點火光,一首《夜宿瀘山》由此而成:“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盡管此詩遠不及他的那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膾炙人口,但是對於西昌人來說卻更加親切。詩中描繪的農歷六月二十四彝族過火把節的場景,至今仍在這片土地上激情上演。
節假日的時候,我喜歡沿著蜿蜒的公路登瀘山。從瀘山山門牌坊出發,徒步一個小時,可到達臥雲山庄。這樣,既可以欣賞瀘山風光,也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后來,我還與自己定下一個約定:即使工作再忙,我也會在元旦這一天的早晨專門登上瀘山,隻為一睹新一年的陽光洒滿西昌大地。
瀘山腳下,是碧波蕩漾的邛海。邛海水平面海拔1500米,與瀘山相差800多米。兩處西昌城地標的高度差,讓這座城市多了一份視覺上的高低起伏。邛海古稱邛池,34平方公裡的水域碧波蕩漾,同時提供著這座城市用水的部分水源。經過多年努力,圍繞邛海周邊,建設了面積達2萬畝的城市濕地,仿佛給清澈的邛海鑲嵌上一串綠寶石。隨之而來的,是一些珍稀的鳥類不斷增多,這讓人們感到尤為欣喜。
西昌,就是這樣一座山、水、城相連的城市。
歷史上有西昌古城,又名建昌古城,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2016年復建部分城牆時,我去採訪,看見出土了一段長800多米的明代古城牆,文保部門在此基礎上復建城牆,為了修舊如舊,保持古城牆風貌,不用水泥而專門熬制糯米灰漿,將三層不同材質的牆體接縫填充和粘連。糯米灰漿鈣化時間長達兩年,往后時間越久粘連硬度越強。記得施工場地上,10口大鍋下是熊熊火焰,鍋裡糯米翻滾,熱氣向上蒸騰,據說整個工程共用去50噸糯米。
我供職的單位原先在建昌古城北街,向南走幾十米就是古城中心四牌樓。我曾從一些老照片裡一睹四牌樓的昔日模樣,如今的四牌樓正是依據那些老照片復建而成。從四牌樓出發,再往南走過幾百米長的南街,穿過大通門,就算是出古城了。記不清有多少次,當我從大通門門洞下經過時,都會產生一種時空穿越的奇妙感覺——以厚實的城牆相隔,城牆這邊是過去的歷史時光,城牆那邊則是如今的流光溢彩。
與建昌古城相接的老城區,繁華的月城廣場周圍,車輛川流不息﹔步行街一帶,商業城、購物廣場聚集。另一頭,新城區的建設步伐更快,航天大道兩旁,樓房鱗次櫛比,休閑公園分布於此﹔特別是高鐵新城板塊,正構成安寧河岸邊新的城市風貌。
其實,西昌並非是我的故鄉。我生長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的美姑縣,大學畢業后到了位於州府西昌的涼山日報社工作,這才來到西昌生活。
我第一次到西昌是在初中畢業那年,那一次還鬧了一個笑話。我和一個同學報考四川美術學院附中,考點設在西昌師范學校。我們從僅有一條街道的縣城來到西昌,四處張望這座在我們看來偌大的城市,看哪兒都覺得好奇。考試結束后,我們先乘車到邛海公園和瀘山玩耍,然后回城裡。逛到市中心的體育場時,那裡正在舉辦物資交流會,地上鋪滿了琳琅滿目的貨物,現場人聲鼎沸。傍晚時分,我們走進一家國營食堂,點菜、付錢、等待上菜……服務員先端上3盤菜:大白菜、土豆片、白蘿卜,然后沒有了動靜。我和同學相互看了看,便拿起筷子夾起白蘿卜開吃。這時,服務員端來一個小爐子,點燃固體酒精,接著端出湯鍋放置在爐子上。看到我們的舉動,她忍不住笑起來,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要煮著吃的……不經意的小事,卻給我留下了溫暖的回憶。
上世紀90年代我剛到西昌參加工作時,那時候城市還比較小。小城的好處是出行方便、節奏緩慢、物價便宜。工作之余、茶余飯后,我喜歡走街串巷,慢慢地對這座城市越來越熟悉。后來,我在這裡安家、定居,從此,我不再是這座城的一位過客,這裡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不只是我,如今,愛上西昌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這裡冬暖夏涼的盆地氣候,使得西昌成為全國年均溫變幅最小的地區之一。當西昌人悠閑地享受著天賜的好氣候時,遠道而來的游客同樣鐘情於這裡四季如春的氣候。這些年,西昌成為四川省旅游目的地后起之秀,邛海瀘山風景名勝區更是榮獲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山、水、城相連,寫就了西昌這座城之美。西昌,就像一首山水詩。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7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