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館家”張師的成都大運會:突發故障全都有預案 換球網1分鐘內完成

2023年08月05日08:30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館家”張師的成都大運會:突發故障全都有預案 換球網1分鐘內完成

“張師,您來了,就等您了,需要我們做什麼?”8月2日晚,成都高新體育中心體育館內,當天舉行的成都大運會乒乓球比賽已結束,張文華走進賽場區域,志願者們熱情地向他打招呼,等待他布置新的任務。

今年54歲的張文華,擁有31年的乒乓球館管理經驗,一直在成都市全國重點乒乓球運動學校乒乓球館內工作,被稱為“館家”。他此次被調派至乒乓球比賽場館,主要負責球台、球網尺寸標准把控、訓練及比賽現場突發事件處理,還有音響、燈光、LED大屏等設備的安全使用。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見到張文華時,他正與幾名志願者搬運乒乓球桌等比賽器材,約30分鐘后,全部工作才告一段落。

為應對各種突發,4月就開始備戰

成都大運會乒乓球項目的比賽時間為7月29日到8月5日,共產生7枚金牌。在此期間,張文華需要全程待在乒乓球比賽場館內。“現場相關問題的處理,賽事人員可能會隨時咨詢我。”張文華表示,“舉個例子,球網在比賽中途破了怎麼辦?如果裁判員緊急召集我和同事去現場處理此類問題,我該怎麼辦?”

張文華說,他的腦海裡隻有一個字——“快”,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將球網恢復原狀。“我都是有預案的,如果不得不更換球網,我可以保証在1分鐘內完成。慢了不行,人家可是在比賽。再比如,現場的控制台上,音響不出聲音了,怎麼辦?”張文華說,這些突發問題的處理,與他幾十年的經驗密不可分,可確保盡快解決突發問題。

張文華告訴記者,乒乓球項目的賽程隻有短短幾天,但他和同事們從4月就開始全身心投入比賽的准備中。“我們反復研究比賽突發狀況,隻要能想到的可能突發故障,我們全都有預案。”他指了指身后成堆的設備說,“這些都是備用配件,隨時待命,隨時能更換。”

未雨綢繆,永遠是最好的保障。時常測試、反復檢查,保障萬無一失,是張文華幾個月來的工作重心。每天早上,他5點多就要起床,乘坐地鐵換乘公交,花一個多小時到達比賽場地﹔晚上回家的時間,則要看比賽結束的時間。“今天就挺早的,我預計晚上8點多可以出發,10點前能到家。但是8月1日的比賽,一直到晚上11點多才結束,等我完成工作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了。”

當好“館家”,擁抱變化不斷學習

“現在有志願者們幫忙,工作輕鬆多了。”張文華告訴記者,一張標准的乒乓球台有270斤重,以前在國家乒乓球隊來成都封閉訓練時,根據要求,會增加或減少乒乓球台。當時乒校隻有他和徒弟兩個人,“扛起來就走。”

這些年,經過張文華布置的球台超過1萬張,因為經常需要用肩膀頂著台面負重工作,導致脊椎腰椎變形,腰疼經常折磨著他。“現在有徒弟幫忙好多了,也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一些經驗傳給他,讓他繼續為成都乒乓服務。”張文華說。

“事實上,這份工作最核心的要點,就是有一顆擁抱變化、不斷學習的心。”張文華說,從1992年開始到成都乒校做球台燈檢師,一直到今天,乒乓球場館裡各項設備日新月異,不斷更新。比如曾經是電子管的大屏,如今已是液晶顯示屏,“我曾經在四川省電視台做過水電工,我知道電子管如何維修,剛開始是信手拈來,但如今卻不一樣了。現在是液晶顯示屏,技術革新了,我的知識不能止步不前。”

於是,張文華有一段時間,一有空就突擊學習各類相關視頻,以便盡可能快地處理相關問題。

家人支持,“想再干10年”

令張文華開心的是,從22歲就跟著他學習的“嫡傳”弟子,一晃眼已經31歲。“那小子很好學,腦子也靈活,遇到事情愛思考。”成都大運會期間,乒校的日常維護任務他也放心交給徒弟,自己則專心保障大運會乒乓球比賽場館的設備順利使用。

他透露,這還不是最忙最累的時期,“每當國家隊來封閉訓練時,我都要全程待在乒校。”張文華的辦公室裡擺著一張行軍床,晚上他就睡在那裡。

“我的家人是最懂我的。”張文華感慨道,“國家隊每年都會來乒校訓練幾個月,我都沒有回家,我的老婆和女兒從來沒有怨言。”

據了解,張文華的妻子在乒校擔任管理員工作,與他共同保障國家隊日常訓練。他女兒今年31歲,目前在成都市區開了一家乒乓球俱樂部。

張文華認為,成都大運會是檢驗成都舉辦國際性賽事成果的一個契機,也是成都向世界展示的窗口,自己很自豪,能夠參與其中。“現在我才54歲,如果身體允許,我要再干10年。”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實習記者 胡謙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