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邛窯:成功復原釉下彩工藝

魯博林
2023年08月05日07: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唐代青瓷褐綠雙彩刻劃蓮花紋大盆。
  邛崍市博物館供圖

  前不久,位於四川邛崍的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了揭牌儀式。邛窯遺址成為繼三星堆、金沙之后,四川的第三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說起邛窯,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邛窯是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始創於東晉,成熟於南朝,唐時極盛,宋末方衰,燒造歷史綿亙800余年。邛窯開創了復合彩繪裝飾等重要的工藝技術,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邛窯在四川分布很廣,如邛崍十方堂、瓦窯山,成都市區的青羊宮窯、琉璃廠窯,都江堰的玉堂窯,等等。其中,邛崍十方堂窯址面積大、窯包多、時間延續長、器物流傳廣,是邛窯的典型。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是依托十方堂窯址而建。十方堂窯址具有代表性的1號龍窯,長達42米,宛如一條長龍斜臥在窯廠中心山體上。窯床坡度為15度至17度,是古代斜坡龍窯的科學坡度。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邛三彩即邛窯生產的三彩器。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屬於陶器,釉上施彩,主要作為隨葬品,以大型動物或人物雕塑居多。邛三彩的工藝比較先進,達到瓷器的燒造溫度,主要採用釉下彩工藝,多為碗、盤、杯、罐及小件雕塑等日常生活用品,種類豐富。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普遍認為湖南長沙銅官窯是中國釉下彩瓷的發源地。邛窯與銅官窯的器物,在裝飾風格、工藝流程、產品形態等方面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被后世稱為“姐妹窯”。邛窯比銅官窯“年長”數百年,由出土器物可以看出,邛窯經歷了從低溫瓷到高溫瓷、從釉上釉下彩瓷到彩繪瓷的發展過程。不少專家認為,銅官窯的彩繪瓷應是吸收了邛窯的經驗和技術。考古學家俞偉超曾指出,唐代邛窯在制作銅、鐵著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創之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認為,邛窯的高低溫釉下彩、三彩工藝傳播於江南諸名窯,而又以湖南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

  邛窯的工匠不僅掌握著先進工藝,在器物設計上也頗有巧思。最有趣的,當數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省油燈。目前已知最早的陶瓷省油燈就出自邛窯。省油燈瓷盞中空,側有小孔,可通過小孔往裡注水,利用水的蒸發降低瓷碗溫度和油溫,從而減緩油的燃燒速度,降低油耗。宋代詩人陸游的《齋居紀事》記載:“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節能效果如此出眾,可見古人的智慧。

  宋末,邛窯的熊熊窯火熄滅了。邛窯的衰落有其自身因素。當地瓷土銅鐵含量高、延展性不足,燒出來的器物相對厚重。十方堂窯址一度被當地人稱為“蠻碗山”,“蠻”即有“粗大”之意。這與宋代細膩典雅的審美情趣漸不相容,逐漸失去了競爭力。20世紀30年代,邛窯被重新發現,引起考古界和古陶瓷研究者們的重視。如今,沉寂千年的窯址重現華彩。邛陶燒造技藝成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試驗,人們成功復原了古邛窯的各種高低溫釉下彩工藝。每年一屆的邛窯柴燒藝術季,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陶瓷藝術家。

  立足本土,突出自身文化特色,邛窯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金字招牌,能為邛窯文化的傳承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5日 07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