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萬源:服務老區添動能 引得產業深山來

2023年08月03日14:3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達州萬源市,偏居川東北,幽隱川渝陝,綠水青山鐫刻紅色印記。萬源多山,山積而高,澤積而長。群山偉岸聳峙,江河浩蕩綿長。凡被人仰視或贊嘆者皆始於積累。國網萬源人的積累,就是一種堅持,歷經50余載始終不改其志。”邁步嶄新征程,服務鄉村振興,他們依舊選擇了堅持,依然步履鏗鏘……

圓夢,“葡”就致富路

“三相動力電剛接通,我們村的葡萄園項目建設就順利啟動了,基礎設施、山地小火車、抽水設施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如果沒有你們供電所的支持,我們到現在項目可能都還沒有啟動,千言萬語的感謝都融入在這小小的旗幟裡……”一面由萬源市白果鎮政府送來的“情系農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的錦旗,飽含著當地村支兩委和老百姓的款款深情。

這面錦旗源於白果鎮文家坪村的“一村一項目”產業發展。該村位於川渝接壤處,一直希望挖掘自然資源和區域優勢,借助鄉村振興“東風”,努力盤活村集體經濟,擬引進家鄉人在外地的葡萄園種植項目作為集體產業項目。由於產業發展需要電力協作,迫切需要安裝動力電支撐項目落地,大竹河供電所得知情況后,立即與村上及項目投資負責人對接,多次主動上門服務,為他們開啟綠色辦電通道,迅速為合作社接好“放心電”。

“這幾年在外地種植葡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老婆作為土生土長的文家坪人,能為家鄉做點貢獻是我們多年的夢想,這批種植葡萄、西瓜10余畝的合作項目,年底(2023年)將實現村集體經濟經濟收益1萬余元,帶動周邊100余戶老百姓增收,多虧了你們及時將動力電接通!隻要供電有保障,我心裡就不慌,后面准備將種植規模擴大至80畝。”程向葡萄園負責人程華說道。

近年來,國網萬源市供電公司在電力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首先從“一村一項目”的需求入手,詳細咨詢了解各村產業發展規劃、用電負荷,全力做好電力保障,快速滿足用電需求。對於眾多有如白果鎮一樣的山裡人來說,幫助他們找到致富路,齊圓幸福夢,已經成為國網人的共同使命和追求。

康養,“樂”在深山處

“九十九道彎、七十二道腳不干”這是大竹鎮廟子鄉老百姓結合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編的順口溜。廟子鄉廟子壩村位於川陝交界處,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山多地少。但是當地一帶生態環境好、景色秀美、氣候宜人,如何揚長避短,將這裡獨特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村裡人一直在苦苦思索。

農家樂的興起以及近年來到山中避暑的人越來越多,當地接待能力滿足不了游客需求,洞察到這一趨勢的當地人鄧正華,卻陷入了深深的憂慮——山的高處打造農家樂,幾公裡的電如何能架得上去?

行走在廟子鄉20余年的電力員工蒲朝俊在得知情況后,與供電所同事一同主動上門排憂解難,詳細詢問並了解客戶的需求和電力負荷,在“三零+三省”政策的指引下,把提高服務效率作為工作著力點,精心編制供電方案與施工方案,克服了極端高溫天氣和惡劣地理條件的影響,僅用了不到1個月,就將電送上了海拔1100多米的高處。

“去年(2022年)氣溫最高時接近40℃,他們冒著酷暑緊急為我的靜雅居農家樂架設起了將近5公裡的線路,還新安裝一台50千伏安的變壓器,把電送上來了,項目終於落地了,真的是像送來了一瓶夏天冰鎮的山泉水。”鄧正華開心地說。

而今,鄧正華的農家樂不到一年時間營業額就達到十幾萬元。村民們看到鄧正華的農家樂做得紅紅火火,紛紛跟著賺起了“康養”錢。去年至今,廟子壩村的大小農家樂也增至四五家,曾經靜寂的大山逐漸多了幸福的歡笑聲。

富足,“殖”出新畫卷

九硒牧業公司位於萬源市官渡鎮二溝河村,是當地養殖業的龍頭企業,年出欄生豬和肉牛近萬頭,養殖場內的各種保溫機、風干機、環保處理器等大型設備都已全部投產。此外,該村還有養牛場、養雞場等多家大型養殖戶,整村最大用電負荷達到700千瓦。

“你們用電還有什麼困難,平時生產生活中還有什麼用電問題,隨時可以直接聯系我們。”官渡供電所黨員服務隊現場走訪九硒牧業有限公司,為他們送上貼心電力服務。

走進官渡鎮二溝河村,“在希望的田野上”7個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基於先天的地理環境,官渡鎮二溝河村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經成功創建成為達州市的鄉村振興示范村,伴隨后期的產業發展、提灌站建設、農家樂等開辦,用電負荷也將持續增大。

國網萬源市供電公司以電力助力鄉村振興示范村為切入點,量身制定了電力服務套餐,擬建設和改造10千伏線路7.8千米、低壓線路19千米、配變8台容量1300千伏安,預計投資近1000萬元。同時,積極打造“村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示范點,主動將供電服務網格融入基層政府網格,延伸鄉村供電服務渠道,為鄉村經濟發展藍圖裝上強大“電引擎”。

引領 ,“結”出幸福果

電力賦能、高效服務……是國網萬源市供電公司的亮麗底色,而定點幫扶則是他們的另一項使命。萬源市沙灘鎮鴛鴦池村是脫貧村,也是他們持續8年多的幫扶對象,如何使脫貧攻堅與興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堵”與“梗”,使已有產業見到收益,國網萬源市供電公司可謂下足了“繡花功夫”。

胡達勇是鴛鴦池村的返鄉農民工,經營著一處黨員示范工程——發展有果園130余畝,園內有李子、桃子、枇杷等多個類型水果,由於長期缺乏技術、管理方法以及資金的再投入,導致果園雜草叢生,園子幾近荒廢。國網萬源市供電公司了解情況后,多次到果園走訪,幫他找到盤活果園的方法,邀請農業專家上門服務,讓幾年挂果不甚理想的枇杷樹今年結滿了累累的果實,胡達勇的心裡樂開了花。

同時,國網萬源市供電公司還實行“支部共建”,一個支部承包1畝至2畝果園,實行技術幫扶、消費幫扶、智力幫扶等等,多管齊下強化示范引領,讓鴛鴦池村的“鴛鴦果”真正架起幫扶單位與村民之間的連心橋。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年逾50歲的駐村第一書記鐘吉明,卻並不滿足於現有的產業發展,常年以村為家、以地為伴,通過試點示范加引領,在該村開展的中藥材白芨、茯苓以及茶葉、辣椒等特色產業發展已初現成效,讓該村既添了“生態顏值”又加了“經濟價值”,為富民強村之路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80多年前的萬源保衛戰,為革命老區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如今的鄉村振興,讓偏遠的大山煥發了勃勃生機。國網萬源人,賡續著紅色血脈,不顧蜀道之難,無懼群山之險,從三線建設的滾滾洪流中闊步走來,以雨雪汗水為濃墨,以巍巍群山作紙張,不斷書寫著電亮夢想的嶄新篇章。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在共同富裕的前進路上,國網萬源人必將義務反顧,無怨無悔……(馬娟、陳德觀、廖雲平)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