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帶你走進成都大運會運動員村

融入綠色低碳 展現智慧生活

2023年07月26日08:22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融入綠色低碳 展現智慧生活

在大運村科技服務工作站,工作人員展示以自己形象為原型的3D攝影真人手辦

成都大運村內拍攝的一處根據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冷巷”

在大運村歡迎中心服務台,媒體記者正在體驗人工智能語言翻譯服務

  循環利用

  代表團入住的公寓均由學生宿舍改造而成,賽后將繼續供學校的同學們使用

  大運村所有的床鋪賽事結束后也可重新組裝為大學生組合床,實現長期利用

  智慧科技

  智能翻譯對講系統將全線提供83種語言在線互譯、文本轉換和語音合成服務

  成都“智造”降溫冰背心成了志願者的降溫“神器”,相當於隨身攜帶了一個微型“空調”

  綠色低碳

  大運村到中心城區場館交通90%使用新能源車,內部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

  串聯起生活服務中心的半室外街道,採用“冷巷”的設計,1年能省70000度電

  入住大運村后,中國代表團的網球項目運動員湯千慧說,大運村的氛圍很好,同時她也感受到了志願者們的熱情﹔巴西代表團籃球教練維吉爾專程到大運村的理發店,為他的理發師朋友送上紀念品﹔美國代表團團長丹尼爾·格雷羅說,雖因時差而感到疲憊,但環繞大運村四周,興奮與激動則佔了一大塊……

  7月22日,成都大運會運動員村正式開村,中國代表團的13個項目代表隊及團部部分成員300余人成為第一支入村的隊伍。隨后,德國、巴西、阿根廷、美國等代表團也順利入住大運村。賽時,將會有100余個代表團近8000人入住成都大運會運動員村。

  遵循“綠色、智慧、活力、共享”建設理念,並依托於成都大學校園建設改造而成,成都大運會運動員村總佔地面積約80萬平方米,村內設有10棟公寓、2個運動員餐廳和包括代表團服務中心、醫療中心、行政保障中心、健身中心、籃球訓練館、游泳館在內的服務設施,並劃分為運行區、國際區、居住區、交通區4個主要功能區。

  共享 所有公寓賽后繼續供學生使用

  作為各代表團到村的第一站,運行區由歡迎中心、訪客中心、媒體中心、物流中心組成,將為各代表團提供入村登記服務,主要為代表團辦理注冊手續和為媒體、訪客、組委會工作人員提供相應設施及服務,在經過注冊並拿到身份注冊卡后,便可成為“新村民”。同時,該區域還設有銀行,團員們能第一時間實現外幣兌換、外卡取現、賬戶開設等。

  對於運動員來講,舒適的住宿環境是他們在賽場上表現優異的重要因素。成都大運會大運村的居住區分為A、B、C三個區域,共10棟公寓,A區4棟、B區2棟、C區4棟,房間數為6522間,最大容量約11000人,每個房間面積大約21-25平方米,最大的亮點是代表團入住的公寓均由學生宿舍改造而成,賽后將繼續供學校的同學們使用。

  配套設施同樣也是一應俱全。每棟公寓的一層都設置了居民服務中心、多功能室、醫療室、會議室、儲藏室、自助洗衣房,居民服務中心將為代表團提供入住、退房、問詢、報修、失物招領及處理投訴等服務,在每個居住區都配備有超市,能解決運動員的各類生活需求。

  同時,考慮到運動員的身高問題,大運村所有的床均按照2米長度設計,還可以通過加裝床尾凳的方式加長至2.3米左右,這種可“組裝”的床鋪不僅將在大運會期間為運動員提供休息場所,賽事結束后,它們也可重新組裝為大學生組合床構造,實現資源循環長期利用。

  針對交通通行,此次成都大運會共有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車保障運動員、技術官員及媒體等群體的通勤便利,確保運動員能在60分鐘到達所有比賽場館。

  多彩 有健身中心還可體驗非遺文化

  在成都大運會大運村,諸多特色服務則“藏”在國際區中。這裡主要為代表團成員提供休閑娛樂、文化交流及醫療服務等,其中包括運動員餐廳、互動體驗中心、藝術中心、醫療中心等,並配備了理發店、洗衣店等功能區域。

  賽事期間,運動員需要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健身房等運動設施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跑步機、橢圓機、動感單車、深蹲架……總面積達3077平方米的大運村健身中心可同時容納200人鍛煉。一層器械區約2000平方米,主要是配備自由力量區、有氧訓練等器械,二層器械區400平方米則是功能訓練區,可供訓練后的拉伸使用。

  同時,大運村不僅承擔著“家”的功能,也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互動體驗中心裡,運動員及代表團成員能夠做風箏、編竹編繩編、賞皮影,四川成都繩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文藝、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成都皮影戲傳承人趙洪等多位非遺傳承人也將手把手教學,讓各代表團團員能夠在實操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通過“漢語橋”學習,體驗中文的博大精深。

  大運村還將舉辦10場“Be Together”主題晚會及中外電影展播、“中國成都·公園城市”主題藝術展、“體育力量,中國精神”中國體育文化展等豐富展覽,打造一場“豐富多彩、青春時尚、美美與共”的文化交流盛會,大家所熟悉的大熊貓、金沙文化、川劇臉譜、蜀繡等經典元素都將會一一展現,讓世界青年在大運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中華文化、巴蜀韻味。

  在湖畔,特色文化市集則更好地展示著“煙火裡的成都”。以古韻傳統文化游園會的形式,文化市集包含了傳統文創展示售賣、傳統文化表演及體驗、傳統游戲互動等多項內容。參與者在觀賞展示的同時,還可以親身體驗如剪紙、樂器彈奏、投壺、蹴鞠等傳統文化活動,再加之凸顯傳統元素的景觀小品更使得整個市集成為大運村內充滿文化氣息的特色打卡點位。

  智慧 AI翻譯無障礙交流系統貫通全村

  語言交流或許是很多人所擔心的問題,除了日常簡單的對話,較為復雜的事項又將如何溝通解決呢?在大運村歡迎中心服務台上,一個個小小的“黑盒子”扮演著“翻譯家”的角色。據了解,這是大運村的智能翻譯對講系統,搭載著AI翻譯無障礙交流系統,採用神經網絡機器翻譯、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以及四麥克風陣列等多項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將在整個大運期間全線提供83種語言在線互譯、文本轉換和語音合成服務。除了在歡迎中心、注冊中心可“面對面”地互譯,系統也將貫穿於整個大運村內的通訊網絡。

  此類科技范產品在大運村中是隨處可見。在大運村科技服務工作站裡,7月22日至8月11日期間過生日的運動員能夠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3D真人手辦。該項技術的負責人表示,這項全新的黑科技可以在3秒鐘內拍攝出800張全方位人物照片,打印出高精度的人物形象手辦。打印出的人物動作、表情、著裝都極其逼真,就連頭發絲兒的飄動都清晰可見。

  面對夏季高溫,由成都溫江“智造”採用PCM(常用於航天領域的新型恆溫材料)制成的降溫冰背心也成了志願者的降溫“神器”。該降溫冰背心具有存儲和釋放潛熱調節劇烈溫差的功能,通過自身相態轉換來進行吸熱或放熱,並根據周圍環境的微氣候,實現溫度調節功能,相當於隨身攜帶了一個微型“空調”,提前將“內芯”放入冰箱半小時,就可以在高溫的戶外持續提供2個小時的“清涼”。

  低碳 “冷巷”設計每年可省70000度電

  在成都大運會大運村的建設理念中,有“綠色低碳”這一項,具體體現在哪裡呢?

  在大運村的一處小山坡上,代表團服務中心建造於此,為了減少對原始地形的破壞,建筑的主體部分架在了山坡上,而周邊則落在山腳下與道路銜接,該地地形的特殊性造就了建筑特別的可能性。

  串聯起生活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功能的是一條半室外街道,位於山坡上的街道,在兩頭從山坡上落到山腳,形成一頭朝東北、一頭朝南的兩個喇叭口。在流體力學裡,這樣的空間模型被稱為“文丘裡管”,而在中國南方城市的傳統建筑中,它被稱之為“冷巷”,其中的物理原理就是“伯努利效應”,即氣流在穿過一個由寬變窄的區域時流速加快,形成負壓,從而帶來更多的室外氣流,帶走更多的室內熱空氣和濕氣。

  成都的夏天炎熱潮濕,“冷巷”的設計可以讓這條半室外的街道通過自然風的引導,從而獲得一個相對舒適的共享空間,起到減少建筑能耗、降低建筑碳排的作用。該區域因為不需要空調,1年能節省70000度電,按1個普通家庭1年3600度電計算,70000度電可以滿足1個家庭20年的用電量。

  大運村藝術中心有一個“低碳魔方”,將喝完的礦泉水瓶投入“低碳魔方”可獲得“碳積分”小票,憑小票可兌換相應的大運會禮品。成都大運會期間,低碳魔方還將出現在主媒體中心、大運公園等多個場地,通過這種切實減少碳排放的趣味互動體驗服務,倡導健康低碳生活方式。

  此外,大運村採用了大量的新能源車減少碳排放。大運村到中心城區場館交通90%使用新能源車,大運村內部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

  同時,可持續的觀念也貫穿於大運村的建設始終。賽時,成都大運村將成為各國運動員的家園,也是“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精彩”的國際青年社區﹔賽后,大運村將會作為重要的大運遺產,繼續服務於成都大學的師生。不僅從節能、環保材料,同時也從建筑用地、建筑設計及綠化等方面,“綠色低碳”的理念融入了大運村的運行中,也正融入運動員的生活。(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魏捷儀 李菲菲 攝影 劉釗 部分圖片據新華社)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