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最美”候選人】
李德盛:堅守28年的洪口“掃地僧”

7月下旬,巴中市通江縣公安局洪口派出所59歲的輔警李德盛,被巴中市公安局記輔警一等獎。參加公安工作28年來,李德勝先后獲巴中市“治保先進個人”、“群防群治先進個人”、首屆“最美消防人”等榮譽,10次受到市縣公安機關和通江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
李德盛,就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默默無聞具有大智慧、職位不顯但有大胸懷、技藝高深卻虛懷若谷。每天清晨,他揮舞著大掃帚,將所裡所外打掃得干干淨淨﹔28年間,他是熱心的戶籍員、走鄉串戶的社區警、沖進火場抱煤氣罐的戰斗員、比對嫌疑人的“數據庫”、群眾信任的“反詐名片”……
28年的堅守,他贏得轄區4萬群眾的信賴,成為所裡年輕人心中的榜樣、所領導眼中的“壓艙石”﹔28年的付出,詮釋著他厚積薄發、平和從容、不炫不矜的人生底色。
工作中的李德盛。受訪者供圖
行走中的“數據庫”:憑模糊畫面鎖定犯罪嫌疑人
“到任之初,就聽說李叔是活地圖、包打聽,當時還將信將疑,沒想到實戰中他這麼猛。”說起前不久的一個案例,剛履職洪口派出所所長王江全難掩佩服和得意之情。
今年5月,洪口街道發生一起盜竊貨車案。從監控視頻中鎖定的犯罪嫌疑人,頭戴鴨舌帽、黑色面罩、黑手套,面部無法辨別。有著豐富戶籍工作經驗的李德盛,腦海裡浮現出每個居民的外貌特征以及生活習慣。他反復觀看視頻,從身高、體形、走路姿勢、背影及出入場所等,分析出極大可能是居民劉某某。經縣局刑偵大隊比對核查,確定了劉某某的犯罪經過。
在場的人紛紛夸贊,“洪口百度”絕非浪得虛名。隻有李德盛自己知道,為了將洪口鎮的各類基礎信息裝進腦海,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1995年9月,31歲的電站安裝班班長李德盛成為洪口派出所的一名治安員。1996年戶籍改革,政府代管的戶籍業務由公安機關管理,洪口派出所成立戶籍室,李德盛為負責人。當時洪口片區轄5鄉1鎮,37個村227個村民小組4.5萬余人,幅員面積380平方公裡。
天剛破曉,李德盛挂著一個洗得泛白的帆布包出發了,乘車到鄉政府駐地后,步行進村入戶採集人口信息。翻越一座座大山,趟過一條條溪溝,渴了喝幾口山泉水,餓了啃一個火燒饃……歷時3年,洪口片區每戶每人的信息他都做到准確掌握,心中有數。
“把戶口簿送到居民手中。”李德盛立說立行,背著背兜上路了。肩膀勒紅了,腳磨破皮了,他毫無怨言。1999年4月,洪口派出所戶籍室被公安部授予“全國文明戶籍室”稱號。全省唯一的農村派出所獲此殊榮,閃耀的“軍功章”裡飽含著李德盛的汗水和心血。
3年的努力,李德盛不僅掌握到了全鎮最全面最基礎的戶籍信息,還在走訪中了解到更多的社情民意。即便之后的工作崗位從戶籍到消防、交通、社區等轉變,但深入最基層了解基礎信息的作風一直沒有轉變,讓他這個“行走中的數據庫”隨時保持更新狀態,也為他及派出所的各類工作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事例是,在近幾年開展反詐宣傳中,當群眾對來電的派出所民輔警身份有質疑時,一句“你認識李德盛不?我可以馬上叫他給你說”,就能打消所有疑慮。
勇猛“李大俠”:火場抱煤氣罐不懼個人安危
李德盛說:“作為一名黨員和警務輔助人員,危機關頭不沖上去,以后都沒臉見人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身處最基層崗位,雖然做不到“丈夫所志在經國”,但在李德盛心中,能夠為鄉鄰之需、做力所能及之事,就是對“俠之大者”的最佳踐行。
圓滿完成戶籍信息採集工作任務后,李德盛負責消防崗,作為洪口鎮義務消防隊隊長,時刻在火場中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勇者無懼,這就是他的回答。
2000年除夕晚上8時許,永安壩四社一戶居民家因煤氣罐泄漏引發火災,李德盛趕到后,戴著手套一把抱起正冒著火苗的煤氣罐,沖出屋外扔到田坎下,隨后又沖上去擰緊開關,及時制止了一場可能引起嚴重后果的火災。2004年7月,洪口鎮街道一居民樓電表箱短路起火,短時間內煙霧沖天,形成火燒連營之勢,波及十幾戶人。由於當時消防設施設備不足,李德盛趕緊沖進鄰近的家裡,將渾身澆了個透濕,在妻子奇怪的眼光中沖進火場,爬上失火樓房附近的居民房頂,拆除易燃物設置隔離帶。最終在干群的幫助下成功遏制住火勢,他也被煙霧嗆得半暈,翻滾著從樓梯間一路滾了下去。2008年,李德盛參與抗震救災,他忙裡偷閑拍攝的現場圖片,最后被《人民日報》刊用,成為通江干群在抗震中主動作為的印証。2011年,洪口街道一居民家失火,又是他第一時間沖進火場提出了煤氣罐﹔2017年文勝街道一修理鋪失火,還是他第一時間沖進火場,成功處置用於燒焊的2個煤氣罐和3個氧氣瓶……
在消防部門和政府的支持下,當地的消防力量不斷得到加強,火災從“滅”到“防”轉變,火災發生大幅度減少。即便自己后來不再負責消防崗,但他防火、沖進火場的作風始終沒有改變。2013年,李德盛榮獲巴中市首屆十佳“最美消防人”稱號。在一次次火場考驗中,“李大俠”稱呼不脛而走,他的故事在洪口廣為流傳。
民事調解“壓艙石”:用說理與說法畫出“同心圓”
李德盛說:“群眾調解工作離不開‘情’和‘法’,要用接地氣的話給他們講明白,矛盾再深的雙方也能找到和解的那個‘點’。”
文武雙全,才是警務工作人員應有的本領。對於他這個“行走的數據庫”、洪口百事通,當然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洪口派出所,李德盛屬於“壓艙石”級別的存在,小年輕們搞不定了,他就上。
那還是在1999年,洪口派出所接到一起殺人案嫌疑人的協查通報。李德盛在嫌疑人位於洪口的家裡發現一個關鍵線索:一枚外地產的煙頭。隨后警方對這枚煙頭分析發現,這種煙常見於新疆伊犁。李德盛又對洪口鎮在當地的務工人員進行梳理,最終找到線人,獲知嫌疑人的去向,為警方在抓獲嫌疑人提供了第一手情報。
在民事調解領域,李德盛更加得心應手。今年初,洪口某村兩家親屬之間因感情引發矛盾,一家揚言要打汽油燒了另一家房子,李德盛前往調解。他的調解方式讓在場的所領導捏了一把汗:隻見他到場后先把兩家人好好一頓教育,說他們丟了家族的臉、為子孫后代樹立了壞榜樣、為全村和洪口的形象“抹黑”﹔然后從法律層面講道理,小半天時間,劍拔弩張的兩家人握手言和。事后李德盛說,他對這兩家人的祖上三代都很熟悉,曉得他們的“毛毛”該怎麼摸。前不久,場鎮上新搬來的兩家人由於排水問題引發矛盾。在李德盛的主持調解下,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家人才曉得各自的“親朋圈”有很多重疊,於是兩家人笑瞇瞇的離開了。
“李叔出面調解,肯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分之九十的當場解決。”洪口派出所副所長李林澤說,老百姓很淳朴,但容易認死理,一味講法律也不行,李德盛輕易的把雙方盤根錯雜的關系網給理順,然后再從法律的層面講道理,說得雙方再鬧矛盾“都不好意思”。李德盛說:“矛盾再大的兩家人,總有雙方都認同的人和事,自己出面調解前,早就把雙方的情況摸明白。如果自己調解不行,就把雙方都認同的這個人找來。隻要找到這個共同點,就能事半功倍”。 李德盛因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協助辦理案件200余起,調解矛盾糾紛1000余起,新分配到所裡的民警都主動拜他為師,向他學習矛盾糾紛調解,共帶出60多名民輔警徒弟,其中9名走上了所隊長崗位。
樂天派“老李”:輔警的職責與人民警察職責也是一樣的
李德盛說:“是父輩和集體的優良傳統激勵了我,在家人支持下,讓我在輔警崗位上堅守28年。”
輔警和正式警察,現實中在收入和地位上有較大的差距。多年好友、原洪口鎮人大副主席田朝柏佩服地說:“他其實可以有更好的崗位,干了輔警幾十年,從沒聽他抱怨過,每天樂在其中。”
“父親上世紀七十年代是洪口片區公安特派員,曾經看到他挎著‘盒子炮’,一個人鎮住幾十人械斗的大場面,從小對‘大盤帽’十分向往。”李德盛說,后來有機會穿上警服,他毫不猶豫的舍棄了收入更高的電站工作。“輔警的職責與人民警察的職責也一樣的,我為什麼不能一直當下去?”
穿上警服后,他感受到肩負的責任。1982年洪口派出所成立后,他見証了“創所五元老”的付出:械斗現場敢於直面村民的火藥槍口,為化解邊界矛盾雨夜在荒山尋找界碑。在通江公安這個大集體裡面,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推著他前行。
臨近退休,所裡給李德盛安排了不用出外勤的黨建崗位。李德盛在學習黨建工作之余,又給自己安排了“信息員”角色。出去溜達一圈,回來建議完善某座橋梁交通標識設施﹔和群眾聊天,回來反映某個村社最近出現的風險點。轄區4萬余人、場鎮6000余人,在警力有限的情況下,這些及時信息極大的助推了派出所工作。洪口派出所也被中共四川省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輔警孟君剛說:“李叔經常給我們說,干一份工作,要體現出自己和行業的價值,他用實際行動,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李德盛育有一兒兩女,家庭開支大,自己工資低,全靠妻子磨了12年豆腐養家糊口,妻子后來因酸鹼失衡患了癌症,但一直默默支持李德盛工作。為養活一家人, 妻子如今還守著一個小快遞門市補貼家用。對此妻子毫無怨言:“整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干了什麼。我看他每天開心得很,鄉裡鄉親都很服他,那就隨他干自己喜歡的事兒,我守好家裡。”
還有幾個月就將退休。每天上班前一小時,他一如既往地打掃辦公區。對於這個堅持了28年的舉動,他解釋說是為了鍛煉身體。對於以后的打算,李德盛說:“我心裡沒有最后一班崗,隻有一如既往。”(余長洋、劉家宏、景飛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