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孟頫遇見王羲之——
看《蘭亭序》裡的文脈傳承

正在成都博物館舉行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上,趙孟頫臨《蘭亭序》堪稱最具人氣的展品,觀眾為一睹真跡,往往需要在展廳內排隊1小時。特展執行策展人原媛介紹,王羲之的《蘭亭序》一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收藏家,從這件展品裡可以深深感受到中華文脈的傳承。
魏晉南北朝時期,學校制度廢弛,學術中心移至家族,家學成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士族書家所領導的楷書、草書、行書等新書風盛行,涌現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家喻戶曉的書法家。其中,鐘繇變隸為楷,其楷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王羲之在推動楷書發展的同時,將人生哲思感悟化作筆墨語言,創作了興之所至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這一時期是行書發展的黃金時期。行書之“行”是“行走”的意思,行書從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最初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難於辨認的問題。如果更進一步細分,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蘭亭雅集,或許可以和北宋東京的西園雅集並稱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兩場文人雅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作序文,即《蘭亭序》。這篇序文不僅是有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留下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以及“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等名句。
關於王羲之的字,梁武帝蕭衍曾有過“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的評價。王羲之所創造的俊逸、雄健、流美的書風,影響了后世無數的書法家。除了《蘭亭序》,王羲之所寫的書法作品,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等最有名,行書以《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最出色,草書則以《十七帖》最傳神。
可惜的是,《蘭亭序》真跡在唐以后就已失傳。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酷愛王羲之的字,死后《蘭亭序》真跡被作為陪葬品隨葬昭陵。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均為摹本,其中大家最為熟知的應是據傳為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所寫的摹本,這一版《蘭亭序》由於卷首有“神龍”鈐印,又被稱“神龍本《蘭亭序》”。
趙孟頫為元代著名書法家,開創一代風氣。元代書法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潮流,轉而取法書聖“二王”,以繼承、發揚古法的方式,這場“革命性”運動的領軍人物便是趙孟頫。此件趙孟頫臨《蘭亭序》,接書聖傳脈,在繼承的基礎上,帶有自身的儒雅遒勁、清和洒落的書法境界。
原媛表示,王羲之的《蘭亭序》本身也是極富傳奇色彩的。自唐以來,《蘭亭序》的摹本非常多,比較著名的是馮承素和虞世南的摹本。從之后的這些著名書法家頻繁地對《蘭亭序》進行摹寫,我們也可以看出,后世對王羲之書法造詣的認可和對魏晉風骨的敬仰之情。(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