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影視行業,一定會有 AI 的身影?

今年6月,一部熱播的國潮新短劇——《神女雜貨鋪》吸引人們的眼球。該劇以“元宇宙”數字人概念為載體,劇中數字人“果果”的“熒屏”首秀,讓不少觀眾直呼新奇。
如今,AI正成為影視行業的熱詞。今年1月,Netflix宣布首支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動畫短片《犬與少年》正式上線。短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繪制完整動畫場景,為動畫制作揭開新的未來。無獨有偶,3月,光線傳媒發布消息稱,AI將深度參與《去你的島》動畫電影的開發和制作,這件作品有望成為國內首部AI深度參與制作的動畫電影。在四川,也有越來越多的影視企業將諸如ChatGPT、AIGC等技術融入到項目創作中來。
人工智能與影視產品逐漸互融,技術的革新正潛移默化影響著影視產業的產業鏈和生態,或將對未來影視行業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A
搶灘AI,影視人步履不停
7月,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AI技術再度成為與會影視人的討論熱點。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會上表示,在電影制作領域,大概有24個AI相關的應用,包括劇本創作、拍攝、宣發等。在他看來,AIGC正在影響影視作品的制作,比如,在科幻電影的概念圖設計環節,Midjourney的效果非常出色。郭帆舉例:“同樣一個畫面,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設計師要畫一周,但Midjourney 一個晚上可以出大量圖片。”
搶灘AI,影視人也早有行動。愛奇藝副總裁、智能制作部負責人朱梁表示,愛奇藝很早就在探索將AI引入業務,在PGC專業產內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的制作中,愛奇藝自主開發的內容管理平台,以內容、人才、時間、成本、收入信息為4大核心要素貫穿項目從選題策劃到生產制作、宣發播出各個環節,為愛奇藝整體策略管控提供全面的數據和分析結果。早在2018年愛奇藝就基於AI的“藝匯智能選角系統”,通過AI大數據分析明星庫進行選角,比如當年《中國新說唱》潘瑋柏、鄧紫棋這對搭檔就是由AI選出。
今年開播的《神女雜貨鋪》,讓數字人“果果”和人類演員同台“飆戲”,“果果”的仿真程度,讓不少觀眾感嘆難以察覺是“非人類”演員。作為《神女雜貨鋪》的總制片人,陳洪偉介紹,這部短劇像是一個實驗。他解釋,目前數字人的技術逐漸成熟,開始擁有定制的角色甚至劇集,接下來需要完善的是藝術層面,比如人物審美、微表情的拿捏、光影與劇集的融合等。
在玄機科技董事長沈樂平看來,諸如AI這類技術除了能夠讓影視題材得以拓展,還能夠強化故事的整體表現,“尤其針對動漫產業的青年觀眾群體,影視科技所帶來的藝術表達能夠讓年輕人感受到星辰大海的號召感,在眼界、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正向促進作用。”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何武認為,AI正為影視帶來更多新的可能。他提到,AI介入影視行業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即AI為影視創意提供助力,改變影視制作的生產格局,為影視宣發以及衍生產品開發提供精准決策,創造了一個信息影像化世界的可能,以及對影視教育、知識版權等方面提出新挑戰。
對於AI技術,《三體》視覺導演陸貝珂就曾公開表示對這一技術的期待,“我個人從小是科幻小說愛好者,所以我的感受就是覺得趕緊弄,趕緊看看是怎麼回事。”在陸貝珂看來,AI技術對於影視就如一個好朋友、好助手,“AI技術就像是影視制作人的協同者,未來工作中肯定是要積極擁抱的。”
AI是“助手”,也可能是“對手”。未來,AI究竟會如何改變影視行業的格局和創作流程,現在難以定論。不過,未來的影視行業,一定會有AI的身影。郭帆就提到自己的焦慮,“AI的發展速度超乎我的想象。接下來,我們團隊會開啟全球范圍內的技術考察,包括高技術企業、視效公司等,學習好技術后,再開始《流浪地球3》的制作。作為創作者,應該怎麼面對未來的內容生產,怎麼創作,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B
AI難以取代編劇
編劇作為影視創作的重要環節之一,也不可避免受到AI技術影響。目前通過ChatGPT可以完成電影劇本,甚至數十集的電視劇劇本,經人工協調已基本能達到正常人寫作的水平。美國好萊塢編劇工會此前還曾允許編劇在AI協助下創作劇本,比如《蝶羽游戲》引入AI輔助編劇,人工智能“本杰明”(Benjamin)經系統學習,創作了短片電影《Sun Spring》的劇本。
在何武看來,AI協助影視劇本內容創作,幫助編劇提升工作效率,甚至可以短期解決編劇創意貧瘠的問題。不過,他認為,在算法感知的這個陷阱下,雖然AI介入劇本創作,但內容創作仍是影視行業的重中之重,好的劇本是要促進與人共情,而這是AI很難達到的層次。
這一點也得到不少川籍編劇的共鳴。著名編劇張勇透露,此前,她的研究生曾給她提交了一份使用ChatGPT撰寫的劇本作業,“那個作業真的是比他們(學生)編得好多了,不僅有各種梗,故事梗概也相當完整。”不過,張勇注意到,這份由ChatGPT撰寫的劇本作業裡有很多似曾相識的故事橋段的堆積,無法體現出創作的獨創性。
而在編劇陳嵐看來,一個好的編劇,最強大的地方就在於寫情感寫人物,“塑造人物是最難的,要想打動人,你需要不斷創新。”她表示,AI確實可以寫出劇本,“不過你如果寫不出這樣打動人心的,有創新力的,有情感打動力的,你是沒法生存的,不用人工智能來替代你,我覺得市場也就把你替代了。”
由此何武認為,AI介入劇本創作后,創作已具備了“自動化”的特性,但“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是去意識化的活動,缺少藝術必要的主體性意識”。從這個角度出發,AI與影像創作是一種協作關系,人機協同下情感、創造力、激情依舊是屬於編劇等這類藝術工作者的,而勞動、制作則成為AI的工作范疇。
C
四川影視“跑步”進場
《中國 AIGC 產業全景報告暨AIGC 50》預測,今年我國AIGC市場規模可達170億元,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萬億人民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在影視制作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應用於各個環節,包括劇本創作、角色設計、特效制作、后期剪輯等。通過人工智能的應用,許多傳統的制作過程可以更加高效和精確地完成,從而提高電影制作的質量和效率。
面對充滿想象力的前景,越來越多四川影視企業也“跑步”進場,積極擁抱新技術。以成都文旅集團為例,近年來,他們以產業化思維,將影視內容作為產品之一,率先進行影視內容、配套的文旅場景打造、衍生產品開發等一系列規劃,以“鏈主”一角,吸納產業鏈上其他優質資源,形成閉環。如今,他們還將智能技術服務於影視。
成都文旅集團興文投資總經理趙斌介紹,目前他們正在制作的電視劇《人間驚鴻客》和《蒼穹以北》,都有鮮明的人工智能色彩。其中,歷史傳奇劇《人間驚鴻客》講述的是唐朝風華絕代的蜀中才女、著名女詩人薛濤的傳奇人生故事。該劇聚焦女性成長與命運,挖掘薛濤的精神品格與當代價值,借薛濤的眼睛,展開一幅蜀地盛景畫卷,再現“揚一益二”的繁榮景象,讓觀眾領略國樂、茶、詩箋等各項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在前期資料籌備中,我們就借用AI技術來收集資料,進行分類梳理,將以往需要耗時半年甚至更久的准備時間縮短為1個月,極大提升了籌備效率。”正在籌拍的現實主義大劇《蒼穹以北》以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故事主題,通過描寫北斗系統的研制、部署、應用、推廣等方面,反映我國衛星導航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和光輝形象。趙斌透露,在劇中也將運用大量AI技術,為觀眾展現衛星導航的“星辰大海”。
四川省影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秘書長徐捷對於AI技術對影視的影響感到了明顯的緊迫感。在他看來,諸如AI這類技術不僅能推動技術變革,又能帶來用戶更新,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除了積極學習了解這一技術,他們還計劃為更多影視人創造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從而讓四川影視人能抓住新機遇,跑在前列。
訪談
騰訊在線視頻平台運營部燃動宇宙工作室群負責人周望:
AIGC或讓人人都能創作影視作品
在影視行業,AI技術早已引起影視人的關注。周望說,早在兩三年前甚至四五年前AI就一直在訓練模型了,包括國內的科技公司也都在努力。“這是一個你不得不去關注的現象,不得不去適應的一個不亞於另一個時代的工業革命的出現。”周望發現,AIGC在圖生圖比較成熟的工具和軟件中實現了人人皆可CG(計算機圖形學)的效果,為人人皆可動畫提供實現的可能。這意味著不管是行業內還是行業外對CG內容感興趣的、對影視內容感興趣的人都可能會參與到這個行業裡來。他舉例說,“我的女兒10歲,她用很簡單的手繪草稿,通過AIGC可以很快生成非常生動的圖像作品。”
AI對影視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周望說,在劇本的統籌、前期的美術發展,包括導演對於整體氛圍的選擇上,AIGC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接下來視頻對待動畫領域技術探索的策略上會結合三維和二維以及對AIGC的研究突破傳統的界限,從而進一步賦能行業。”此外,在視覺發展上也可以有更多的題材、更多的想象,在相對的時間裡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影視人的效率。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何武:
AI改變影視制作的生產格局
AI技術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引發了一系列的AI焦慮。對影視行業而言,AI技術究竟是“狼”還是“浪”?應該如何客觀看待AI?它又對影視行業產生了哪些影響?何武一直密切關注著AI的動向。他介紹,傳統影視制作,幾乎都遵循著嚴格的流水線生產,從拍攝完成到剪輯、特效、調色等,不同工種、不同部門人員在不同平台使用復雜的數字工具,完成對影視作品的精雕細琢。如今,AI入局影視,全新的序幕拉開,“未來AI通過機器學習就好比一個全能影視人才,代替不同影視團隊。”在他看來,未來,在一個系統裡,幾個不同部門的人僅借助自己發出的指令就能完成影視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AI將實現影視創作復雜化到極簡化的轉變。
他介紹,如今,AI介入影視已有諸多實踐,如《墜落》中應用AI參與視效配音,Netflix通過AI制作動畫短片《犬與少年》,國內光線傳媒布局AI影視,持續推進AI參與動畫電影《去你的島》等。“可以預想,未來基於文字、語音一鍵生成影視作品或將成為現實。”(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