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村能辦” 群眾少麻煩(現場評論·實干擔當促發展④)
走進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清水鎮文華村,張玲正忙著為群眾“認証”。張玲是村便民服務站“紅色代辦服務隊”的成員,她的日常工作,就是為村民代辦各類事項。
“嬢嬢,現在你的資格認証完成了。”拍照、錄視頻、上傳系統,一氣呵成,張玲又完成一項服務。原來,村民張仕海的母親因高位截癱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想申領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但認証資格要到鎮上去,十分不便。了解情況后,張玲主動上門服務,解了難題。張仕海連聲稱贊:“在家也能辦証,真方便!”
針對一些基層群眾深受“辦事遠、跑腿累”的困擾,四川積極推動便民服務標准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試點,創新採取全程代辦等形式,上門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幫助鄉親們排憂解難。
群眾辦事,最怕“麻煩”二字﹔全程代辦,尤需不畏繁難。基層黨員、干部越是不怕麻煩,越是精心辦事,群眾就越能感知為民服務的力度、溫度。文華村地處群山之中,過去,村民辦事很不方便,“到鎮上來回1個多小時,去區裡花的時間更多”。倘若群眾不清楚辦事流程、所需材料,還要多次跑、反復跑。如今,通過全程代辦、幫辦,省去了不少環節,很多事項在村裡、家裡就能辦好。基層黨員、干部多上心、勤辦事,群眾才能少操心、早受益,更多更好享受政策紅利。
幫群眾代辦各類事項,關鍵在於推動服務事項下沉。代辦,並非簡單地填填表、跑跑腿,規范的辦事流程和要求必不可少。在許可范圍內有序下放事權,將相關行政服務事項下沉到鎮、村,才能實現代辦、幫辦。為此,四川逐步把一些群眾辦理的高頻事項權限賦予鄉鎮、下沉到村,讓“村能辦”成為現實。以昭化區為例,如今,殘疾人護理補貼資格認証、林木採伐許可証等238項便民服務事項,已經實現了在村上辦理。下放權限、優化流程,既能提高群眾辦事的便捷度,又能提升為民服務的精准性,很大程度上打通了基層公共服務“最后一公裡”。
無論幫辦還是代辦,增強基層公共服務效能,重在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謀良策。張玲對記者說:“大事小情,都是老百姓心頭的牽挂,我們最清楚他們的辦事需求。”更好滿足群眾需求,完善“硬件”十分重要。比如,四川已在3230個鄉鎮街道設立便民服務中心,超過3.5萬個村社區有了便民服務室。另一方面,升級“軟件”也不可或缺。比如,昭化區探索建立“村能辦”便民服務平台,實施“村級初審—掃描上傳—視頻連線—鎮區同步審批—現場打印出証”流程。通過視頻溝通,能辦的立即辦理,確需補充資料的現場開單,暫不能辦理的當面說清。隻有做到群眾需求在哪裡、服務重點就在哪裡,才能讓辦事不再難、辦好事成常態。
從開展“政務+鄉村旅游、就業、金融”等服務,到推出農村小額取現、就診挂號、水電氣繳費等事項聯辦,四川多地因地制宜、改革創新,不斷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提升服務群眾水平。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定能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作者為本報四川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