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創新劇目編排 推動文旅融合

“古戲樓活化石”煥新中華傳統文化

2023年07月21日11:4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戲樓活化石”煥新中華傳統文化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曲《牡丹亭》從被稱為“中國古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娓娓而來,余韻悠長。當非遺昆曲遇上300年古戲樓,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正乙祠戲樓,聽古戲樓講述回歸與創新,看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如何煥發新生。

古戲樓煥發新生

時隔百年再傳昆曲

坐落於北京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220號的正乙祠戲樓,是曾經的銀號會館,也是中國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自誕生之日起,正乙祠跨越明、清、民國直至今日,見証了中國戲曲從“雅部”向“花部”的轉型,更經歷了京劇表演藝術從誕生、發展直至繁盛的整個過程。

步入正乙祠戲院,戲台台柱上一副對聯別有深意:“八千觴秋月春風都付於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箏檀板盡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燈前。”北方昆曲劇院正乙祠戲樓經理張鵬介紹,這副對聯隱含著《蝴蝶夢》《琵琶記》《桃花扇》《燕子箋》等昆曲名劇,由此推測,正乙祠戲樓肇建之初便以昆曲表演為主。此前,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調研,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將傳承600多年的昆曲藝術與300多年的古戲樓完美結合,時隔數百年后,昆曲再次唱響正乙祠。

創新劇目舞台設計

沉浸互動再現傳統之美

採訪當日,來自北方昆曲劇院的兩位青年演員於雪嬌和王琳琳為大家帶來了《牡丹亭》選段。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昆曲靜靜流淌在300余年的古戲樓中,也將現場觀眾帶到了湯顯祖筆下的傳奇故事之中,為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而感動。

王琳琳告訴北青報記者,與其他舞台不同,她覺得正乙祠戲樓這個舞台很神奇:“古戲樓的建筑風格使得它似乎有一種磁場,讓演員踏上舞台就感覺進入了戲裡,整個人也馬上沉下來了,說話也都變得文文靜靜的。”張鵬介紹,正乙祠戲樓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是一個室內多層戲樓,有多個演出區,讓觀眾能夠多角度沉浸於戲劇中。而重新出發的正乙祠戲樓在對劇目創排上也進行了創新,從舞台設計、唱腔再到舞美設計,都會更符合年輕人的觀看體驗。

“我們不只是在這方舞台上演,演《游園驚夢》選段時,我們會走到觀眾席中表演,與觀眾近距離互動。”王琳琳說,這樣的設計讓觀眾如同身臨其境,被演員的表演抓住帶進戲裡,更為沉浸地感受昆曲的魅力。

戲劇演出回歸傳統

以文促旅帶動多業態發展

正乙祠戲樓正式重張啟幕后,依托北京市“會館有戲”文化品牌,用“好戲”激活會館內核、打造文化品牌,助力北京打造“演藝之都”。北方昆曲劇院黨總支書記孫明磊表示,如今觀眾習慣了去大劇場觀看表演,正乙祠戲樓則意在通過小而精的傳統戲劇表演讓觀眾回歸傳統,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不僅戲要精,如今正乙祠戲樓還計劃拓展業態,以文促旅,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孫明磊介紹,正乙祠戲樓位於北京最美中軸線附近,其東側是以胡同文化為代表的京味文化,北側是以全聚德為代表的美食文化,而西側則是以琉璃廠筆墨紙硯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游客能夠在這一條線路上一次性感受京味文化、傳統文化,品嘗美食,欣賞有著600年歷史的昆曲,獲得更為豐富的旅游體驗。

文/記者 張月朦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