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我在高原當‘門巴’”

——記“同心·共鑄中國心”2023昌都洛隆義診行

本報記者 王美華文/圖
2023年07月21日11: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洛隆縣臘久鄉衛生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衛生所所長李玉梅(左三)為患者進行檢查。

  在洛隆縣人民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副院長曹煒對患者進行檢查。

  在洛隆縣新榮鄉衛生院,一位婦女背著孩子排隊等待就診。

  義診期間,北京市上地醫院院長張宇在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

  在洛隆縣臘久鄉衛生院,北京市清華大學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新輝整理患者的檢查結果。

  在洛隆縣新榮鄉衛生院,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寒正仔細檢查患者的腳腕。

  在洛隆縣臘久鄉衛生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婦產科主任趙玉華正在為孕婦做產檢。

  7月7日至14日,由中央統戰部、國家衛健委指導,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北京同心共鑄公益基金會主辦,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聯合主辦的“同心·共鑄中國心”2023西藏昌都行大型醫療公益活動走進昌都市一區十縣,為廣大藏族群眾開展義診巡診活動。本報記者跟隨由28名首都醫療專家組成的第十一團從昌都市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途經瀾滄江和怒江,到達洛隆縣城,記錄下這場健康公益活動。

  

  “到昌都義診去”

  “此次航班,我們迎來了最值得尊敬的旅客,那就是前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11個區縣開展健康公益活動的‘共鑄中國心’志願者……”7月7日凌晨5時許,北京首都機場CA9681航班上響起這段乘務廣播,來自北京200余家醫療單位的近500位專家、100多位志願者就此踏上征程,奔赴3000公裡外的西藏昌都。

  昌都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是古時“茶馬古道”的行程要地,也是如今西藏的東大門,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但由於地處青藏高原,這裡的醫療資源相對匱乏。

  7日中午,來自首都的醫療專家和志願者團隊抵達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飛機落地后,大家換乘汽車,馬不停蹄趕往昌都市。8日上午,“同心·共鑄中國心2023西藏昌都行”在昌都市解放廣場啟動。啟動儀式結束后,專家和志願者風塵未洗,頂著高原反應和長途顛簸的不適,分赴昌都市11個縣區,開展疾病篩查、義診巡診、健康科普和愛心捐贈等多種形式的健康公益活動。

  “十多年前,我就知道‘共鑄中國心’這項活動,卻一直無緣參與。”第十一團專家組成員、北京市上地醫院院長張宇對記者說,“這次很榮幸收到組織方的邀請,工作再忙我也要抽時間參加,到昌都義診去,也是了卻我的一個心願。”

  第十一團專家組此行的目的地洛隆縣位於怒江上游,地處西藏東北部,被譽為“藏東糧倉”。這裡平均海拔3700米,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自然和農牧業資源。中午從昌都市出發,一路山高谷深,峰壑縱橫,河流密布,到達洛隆縣城時已是傍晚,近30名首都醫療專家就是在這片土地上開展了為期近一周的義診服務。

  “琢磨怎樣建立一條龍服務模式”

  “‘門巴’(藏語,意為‘醫生’)來了!”7月9日早上不到9點,昌都市洛隆縣人民醫院門診大廳門口已經排起長隊,人們或步行,或乘車,或騎摩托車,從四面八方趕來。

  “您哪裡不舒服?”“以前做過檢查嗎?”一到洛隆縣人民醫院義診點,專家們換上白大褂,迅速進入狀態。詢問患者病史、量血壓、把脈、做檢查、開藥方、發藥品……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甚至顧不上喝口水。

  翻開第十一團醫療專家組名單,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格外引人注目——該院一口氣派出了5名專家參加此次活動,由副院長曹煒帶隊,團隊成員包括原副院長趙勇、心內科主任霍艷明、黨辦副主任劉勁鬆、呼吸科主任醫師王彬,一行5人均為主任醫師。

  “西藏地域遼闊、地廣人稀,醫療基礎較薄弱。我們醫院本身就長期對西藏那曲市聶榮縣藏醫院進行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已經先后派出了十批援藏干部。”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黨委書記李浩表示,“這次‘共鑄中國心’活動主辦方邀請我院參與,我們高度重視、大力支持。針對當地高發的大骨節病、心腦血管等疾病,我院結合自身特色,派出了風濕免疫科、骨科、內科、呼吸科等學科的骨干力量,希望能更好地幫助藏族同胞解除病痛。”

  “以前我們醫院有不少專家以個人名義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劉勁鬆說,這次以醫院為單位派出專家組,明顯感覺到團隊的力量更加強大。

  “別擔心,除了吃藥,平時可以多做一些這樣的康復訓練,對你的恢復會有幫助。”在義診現場,記者看到,曹煒正向患者示范可自行訓練的康復動作。

  曹煒介紹,受高原高寒的地理環境影響,這裡風濕、類風濕疾病、骨關節病比較高發,“看到這裡一些患者的骨頭已經變形,特別心疼。我們發現,這裡其實有免費進行關節置換的好政策,可惜,有的患者置換了關節,后續的康復沒有跟上——隻要關節不疼了,他們很快就去挖虫草、爬山,這非常不利於后期的康復。我們正在琢磨怎樣建立一條龍服務模式,讓當地老百姓從疾病診斷到手術再到后續康復,都能得到系統的治療,從而更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生怕對不起他們信賴的眼神”

  “我躺不平、胸悶、呼吸困難。”在醫生的再三詢問下,腼腆的桑丁加措終於說話了。

  7月11日,在洛隆縣康沙鎮衛生院,北京市清華大學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新輝遇到一位脊柱畸形的患者桑丁加措。

  “明明是16歲的孩子,看起來卻隻有7、8歲的樣子。”張新輝說,脊柱畸形一般分為3種類型: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和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彎。桑丁加措屬於先天性脊柱側彎,症狀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加重,嚴重者會出現脊髓壓迫,甚至導致癱瘓,同時還會影響心肺功能。

  “他必須做手術。”張新輝找到組委會工作人員,介紹了桑丁加措的病情,“他16歲了,再不手術就沒機會了。”

  組委會詳細了解了桑丁加措的情況,基本確定他可以通過基金會的專項到北京接受治療。

  “你的畸形程度比較嚴重,年齡也偏大,再拖下去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還會影響心臟功能,引起重度呼吸困難。”張新輝一邊向桑丁加措介紹病情,一邊安撫他的情緒,“別哭,你到北京做手術,手術可能不會一次解決問題,治療和康復的時間也可能相對漫長。雖然過程會比較痛苦,但你要努力克服恐懼,這是你未來的希望。”

  “其實,孩子的病早就篩查出來了。2017年,北京的專家還特意打電話邀請孩子到北京治療,但當時家人怕手術會有風險,就放棄了治療。”桑丁加措的父親曲央勒珠說,“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脊柱畸形也肉眼可見地增大,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我們知道在這裡治不了,希望北京的專家幫我們解決這個大困難,今天總算是心想事成了!感謝大家,這次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抓住機會治療。”

  不怕山高地遠,不為名不為利,隻為把自己的醫療技術提供給最需要的人,是張新輝參加公益活動的初心。這次在洛隆開展義診,張新輝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壓力很大,“義診期間我特別小心、謹慎,生怕耽誤這些藏民的治療,生怕對不起他們信賴的眼神。這次能為他們踏踏實實做一些事情,我感到很欣慰。”

  “不到這裡很難體會到這種感情”

  “嘎蘇徐!嘎蘇徐(藏語,意為‘歡迎’)!”7月10日,在洛隆縣臘久鄉衛生院,熱情的藏民夾道鼓掌歡迎,表達對專家們的熱切期盼。

  “不到這裡很難體會到這種感情。”看到藏民們熱烈歡迎的場面,北京市密雲區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艷非常感動,“看到藏族百姓那麼熱情的笑容,我深刻感受到他們是多麼需要我們。回去后,我要和身邊人分享此行的經歷,告訴他們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為藏族人民服務!”

  在一個個醫療團隊,在一個個義診點,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一幕幕相似的感人場景:在洛隆縣人民醫院,專家們從早晨一直忙活到午后1點多,看到超聲室排隊的患者還有很多,張宇堅持給患者仔細做完超聲檢查再去吃飯,在他看來,這是醫生最基本的職業操守,當天下午快3點他才吃上午飯﹔在臘久鄉,為了多看幾個患者,專家們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在新榮鄉衛生院,得益於義診活動的開展,困擾朗加媽媽多年的腰腿疼得到了專家的診斷,可以對症下藥了﹔在達龍鄉衛生院,原本不大好意思看婦科病的婦女們經過專家的宣傳教育,認識到了“兩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性……

  第十一團3個小分隊的醫療專家們先后分別在洛隆縣人民醫院、縣豐收廣場、馬利鎮、臘久鄉、玉西鄉、白達鄉、康沙鎮、碩督鎮、新榮鄉、中亦鄉等地進行義診,為當地3000余名各族群眾進行疾病篩查、健康科普、捐贈藥品等,其間還開展了6場健康講座,帶教查房超過12場。各醫療團隊克服困難,在與高原反應的抗爭中,用妙手仁心和真誠熱情服務各族群眾。

  活動期間,洛隆縣和各鄉鎮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也積極參與,幫忙翻譯、維持秩序,他們的全力配合為活動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果有需要我還來”

  青稞酒,酥油茶,潔白的哈達,熱情的鍋庄舞……初來時,淳朴的藏民們用最高禮儀迎接專家團﹔臨別時,當地群眾也用最誠摯的祝福表達依依不舍。

  據介紹,本次活動在昌都市11個縣區140余個鄉鎮共計義診52661人次,巡診99人﹔開展講座73場,帶教查房41場,座談83場﹔手術開展3台(1台膽結石、2台唇腭裂),慰問低收入戶90戶,開展健康論壇17場﹔開展小兒先心病篩查1979人,確診38人﹔包虫病篩查246人,符合手術18人﹔骨科相關疾病篩查36人,適合手術救助9人﹔膽結石篩查148例,符合手術36例﹔唇腭裂篩查28例,符合手術10例﹔6歲以下耳蝸疾病篩查3例,全部適合手術救助……

  今年是“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健康公益活動發起15周年。該活動已先后組織3000多家醫院、超過20個專業學科的3.2萬名醫療專家深入涉藏州縣開展大規模健康公益幫扶工作,累計為16個地市州200多萬人次的高原各族群眾提供醫療志願服務。本次活動結束時,不少醫療專家表示“如果有需要我還來”“希望這項公益活動繼續辦下去”“希望我們各族群眾共同健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7月21日 第 09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