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四川:文旅融合謀新求變

人民網記者 王波 劉海天
2023年07月20日08:3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7月的天府大地,“五一”、端午假期的旅游熱度尚未退去,暑期游的浪潮已欣然來襲。人流熙攘、收入攀升,亮眼的勢頭,成為今年四川文旅經濟恢復性增長的生動寫照。

文旅市場強勢復蘇、繁榮向好,得益於四川文旅謀新求變,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和四川旅游吸引力,讓“詩和遠方”的故事更精彩。

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岷江河畔,三蘇故居,“從早上9點開門就是客流滿滿”的“盛況”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游客游覽眉山三蘇祠。四川省文旅廳供圖

游客游覽眉山三蘇祠。四川省文旅廳供圖

三蘇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轍、蘇軾父子三人的故居所在地,也是三蘇文化、東坡文化的重要載體。一位帶著學生研學的老師說:“來三蘇祠體驗傳統文化的悠長韻味,已經成了孩子們之間‘時尚’的談資。”此時,正值活動間歇,孩子們輪番用祠裡的古井水洗臉洗手,仿佛在以這種方式,與千年前的“三蘇”進行“文思如泉”的互動。

據三蘇祠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自去年以來,三蘇祠越來越受關注,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這裡感受“三蘇”一門的優良家風家訓。今年數據顯示,一季度,來三蘇祠的游客量同比增長了近300%﹔“五一”假期,游客比往年多了三四倍。

“三蘇祠在新的歷史時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接下來我們將大力推動三蘇祠保護利用再上新台階。”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稱,三蘇祠正持續進行提檔升級,將打造成集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活化利用於一體,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習基地。

涵養了三蘇的眉山,也在不斷提檔升級,傳承創新三蘇文化。

為積極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近年來,眉山市堅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興業,著力打造東坡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建設全球蘇學研究高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勝地,推進三蘇文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帶動全域旅游發展,讓這座“詩書城”歷久彌新。

持續擦亮三星堆、皮洛遺址兩顆世界考古“雙子星”﹔持續加強古籍整理,挖掘蜀中名人譜牒,建立四川名人館,傳承家風家訓文化﹔扎實推進長江、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高質量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強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著力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四川文旅人的腳步從未停息。如今,散落在四川各地的文化遺產正成為一張張魅力閃爍的文化名片,成為四川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

加強鄉村文旅項目建設

進入6月,遂寧市大英縣“宋井桃源”,嬌容初綻的荷花,和珠翠連綿的荷葉,不僅帶來清涼的畫面,也迎來眾多參加親子活動的家庭。連續幾個周末,家長們帶著孩子們,玩找雞蛋游戲,做趣味手工,下稻田插秧、摸魚,最后在激烈的水仗中結束美好的親子游程。

俯瞰宋井桃源。 大英縣委宣傳部供圖

俯瞰宋井桃源。大英縣委宣傳部供圖

“宋井桃源”,位於大英縣卓筒井鎮為干屏村,於2022年9月底正式亮相,是村子依托千年宋井鹽文化和萬畝桃花等基礎優勢,通過外修“顏值”、內提“素質”、涵養“氣質”,精心打造的一個集現代農業、文化展示、旅游觀光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和鄉村振興精品示范村項目。

通過構建“宋驛”“宋村”“宋節”三大組團,“宋井桃源”復現了宋代場景,以國潮元素展示當地特色桃、鹽文化﹔同時,將傳統場景與現代休閑完美結合,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輻射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海龍凱歌。林玲攝

海龍凱歌。林玲攝

活用鄉土特色文化優勢,用一體化項目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還有遂寧市安居區常理鎮海龍村。

上世紀70年代初,海龍村因沼氣建設聲名遠播,成為“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但是,隨著電力、天然氣的普遍運用等原因,這裡的沼氣池逐漸被棄用。

鄉村振興的步伐加快,能否讓廢棄的沼氣池重新煥發新生機?海龍村依托沼氣文化這一獨特IP,以“文化”為底色,以“融合”為路徑,還原老舊沼氣池面貌,打造“中國沼氣博覽園”,建設沼氣陳列館、農村能源歷史博物館等特色園館﹔打造“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文旅產業,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如今,海龍村已變成宜居宜業的富裕村和游客爭相探訪的網紅地,成功躋身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全省第二批天府旅游名村,是四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顆耀眼新星。

據了解,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四川各地立足鄉村鄉情,挖掘、整理、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全力促進農業和旅游業有機融合,“喚醒”沉睡鄉村,讓各具特色的鄉村游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點、新農村建設的支撐點、農民致富的新亮點,全面釋放出鄉村發展的吸引力。如今,四川鄉村旅游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活力持續釋放,已經成為文旅經濟基本面的重要支撐。

夏季,鄉村旅游旺季到來,四川各地鄉村旅游活動愈發豐富多彩,融合發展步伐持續加快,市場信心和消費活力快速恢復。

推進文旅產業數字轉型

“有一大川,經此大城。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盛者。”在《馬可·波羅行紀》的記載中,錦江水承載了成都昔日的繁華。如今的錦江之上,“夜游錦江”項目正通過“文旅+科技”,為市民和游客構建出古蓉城與現代美學相互交織的新奇文化體驗。

今年端午期間,夜游錦江的游客絡繹不絕。 人民網記者 王波攝

今年端午期間,夜游錦江的游客絡繹不絕。人民網記者 王波攝

夏淺勝春,微風不燥。初夏的夜晚,成都合江亭燈火絢爛,江岸碼頭游人如織。從東門碼頭上船,順錦江而下,在習習涼風中感受千年成都的繁華,既夢幻又真實。

“過去,城市夜景主要聚焦於光環境的打造,但隨著數字化、5G技術、視聽科技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的運用,夜間經濟與城市生活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並推動著‘夜游經濟’的興起。”“夜游錦江”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夜游錦江”項目,採取游船載體+媒體裝置+戲劇場景+建筑群體的方式,結合三千年成都的市井煙火,創新天府文化再現景觀,利用數字光影技術在建筑立面、堤岸、跌水景觀呈現多維空間場景秀,復原出曾經東門碼頭的繁華景象,為游客帶來沉浸式夜游文化體驗,因此被譽為“藏在城市裡的一首詩”。

今年6月至8月,以成都大運會為契機,“夜游錦江”還開通了水上公交“錦江水巴”,引進新能源動力船隻,依托5G、AR等技術推進游船硬件智能化改造,打造“水上美食”“水上電影”“水上會務”等高品質特色服務,不斷滿足更多需求。

“現在排隊時長在1個小時左右,如果是節假日,人就更多了。”“夜游錦江”項目票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遇到節假日高峰期,東門碼頭、石牛堰碼頭、音樂碼頭、活水公園碼頭將四線齊開,以滿足更大的載客量。

在德陽,三星堆博物館利用新型科技設備,進行考古勘探、文物保護﹔

在自貢,恐龍燈會運用5G的網絡優勢,結合天翼雲計算、4K、VR、AR、CDN加速超高清直播等技術,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元宇宙”體驗﹔

在廣元,劍門關打造“智游劍門”全域旅游智慧服務平台,通過科技提升旅游服務……

近年來,在四川,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完善相關標准,景區進行多元探索,多方合力,大力發揮科技創新對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賦能作用,提升文旅“數字含量”,促進文旅產業業態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持續推動全省文旅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轉型升級。

初夏時節的海龍村,航天育種基地的太空蔬菜茁壯成長,沼氣陳列館旁利用沼液沼渣種的脆桃香氣四溢,桃林下套種的紅薯長勢喜人……起伏的淺丘間,稻田、菜地一片色彩斑斕的大地景觀。這樣的景象,是四川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呈現。不久的將來,無數這樣的動人景象將在四川這片文旅資源熱土上涌現,共同組成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美麗畫卷。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