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資陽雁江:政務服務實現“園區事園區辦”

2023年07月10日15:1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夏日青青好風光,秧苗蔥蘢長勢旺。7月的資陽市雁江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裡,農業技術人員正在現場查看水稻苗長勢,做好水稻各項管護工作。在這片郁郁蔥蔥、錯落有致的美麗鄉村畫卷裡,讓人感嘆的,不僅僅是即將迎來又一年的豐收景,更有園區政務“精准辦”的高效服務。

資陽市雁江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於2020年啟動規劃建設,2022年成功創建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核心區為雁江區丹山鎮大佛村、楠木村、兩河村等7個村,面積約2萬畝﹔目前正著力打造稻蝦綜合種養區、綠色種養循環區、稻麥輪種區、糧經輪種區、企業孵化園、農業產業園、配套加工園,力爭成為省內具有代表性的丘陵地區的糧食保供基地,向省級“五星級”園區發展目標大步邁進。

“圍繞加快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目標,我們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向基層延伸,在園區設立政務服務中心,從農業、就業、法律、民生等方面著手,實現了‘園區事園區辦’!”雁江區行政審批局主要負責人說。

加強統籌謀劃 集成推動改革

為更好服務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推進政務服務向園區延伸,雁江區各級相關部門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路徑,全面服務農業“產、儲、加、銷”全產業鏈供應鏈全流程,讓企業辦事不出園區。

丹山鎮圍繞稻漁、糧油、生豬三大主導產業,穩定2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全力抓好18家規模養殖場、56戶規模養殖戶穩產擴產,穩定14.3萬頭生豬年出欄量產能,積極推進成都大胃王公司發展年產量350萬斤的設施化漁業和佔地1800畝的稻田青蝦項目,依托該項目的技術、資金、規模優勢,帶動周邊23戶3700余畝養蝦業主發展,做大稻漁產業總量,守住了生豬產能全區第一大鎮的位置。

為了該園區的產業規劃和發展,提高優質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成為重要的一環。在市、區兩級政務服務管理機構的指導下,丹山鎮通過整合組織、民政、統戰、退役軍人、農業等部門資源,依托楠木村黨群服務中心,立足原有的便民服務功能,綜合設立窗口服務區、產業發展一站式服務區、黨群文化區、休閑等候區、幫辦代辦區等,並配套設立企業園、圖書閱覽區等,打造集“政務服務+便民服務”兩大功能於一體、“民生保障+休閑生活”雙疊加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夯實基層服務 發布“兩張清單”

服務陣地前移了,怎樣規范服務事項,才能實現“園區事園區辦”?雁江給出了答案——

“對於園區事項,我們實行‘園區辦’。”聚焦園區企業引進、項目落地、投產經營等相關內容,篩查“園區事”辦理底數,通過梳理基本事項清單和疊加農業園區涉農服務事項,通過“窗口互設、人員互派”等方式,推動權力下沉、人員下沉、能力前移、服務前移,助推274項園區事“園區辦”。

“對於群眾事項,我們推行‘就近辦’。”按照“一人多崗、一崗多職”要求,統籌村兩委干部力量,推行辦公定點、崗位定人、工作定責、服務定效“四定”工作法,實行輪流值班、定期值班、志願值班,做到門常開、人常在、事常辦。將76項村級代辦事項進駐村便民服務站,逐項明確代辦方式和代辦人員,聚焦“關注少數”,為殘疾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上門幫辦代辦,最大限度方便群眾辦事,提升群眾滿意度。

“對於特色事項,我們力求‘容易辦’。”針對楠木村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50余人散雜居的現狀和辦事需求,園區政務中心依托“紅石榴民族連心園”項目,設置專項服務窗口,特色化增設民宗服務事項8項,提供民族化、特色化、個性化政務服務,為少數民族居民辦理事項20余件。

政府主動搭台 彰顯親商溫度

栽下梧桐樹,怎樣才能引得鳳凰來?

“我們用心暖企!”為了讓企業“引進來、落下地、發展好”,園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企業園,配備辦公桌椅、高品質光纖網絡等,免費為業主提供共享辦公點位、直播空間,包干辦公區環境衛生,實現企業拎包入住、集中辦公﹔現已入駐成都大胃王、正大鳳凰種豬場、四川棉麻集團、眉山好味稻、四川麥吉客等7家農業企業。

“我們貼心助企!”園區政務中心過組建服務團隊、明確服務事項、建立溝通機制的方式,讓首席幫辦員走進園區,下沉企業,負責與園區企業對接,協助指導辦事人員,提供行政審批、民生保障等政務服和務業務辦事指導、審批督辦等,逐步構建起“一條龍”全程服務模式。

“我們盡心護企!”通過到園區企業開展定期走訪、政策解答、座談宣講等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動向、訴求、困難,抓好政策落地執行,細化量化幫扶措施,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激發園內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政務服務“提質” 產業發展“提速”

企業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無微不至的審批服務,對現代農業生產有著哪些推動作用呢?

土地流轉實現多方共贏。在產業發展一站式服務區,積極協助爭取農機補貼、惠農便利、惠企政策、獎勵補助、金融扶持等,鼓勵引導村民通過出租轉包等形式,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民、村集體分別以收取租金和提供服務的方式獲取收益。同時,通過政府引導,與企業合作,將部分流轉到村民合作社的土地進行整合規劃及利用,成片流轉太平村、回龍社區等近7000畝土地,種植玉豆套種、高粱、蔬菜等產業,預計年產糧油作物700萬斤、蔬菜2800萬斤。

就業服務實現穩崗增收。成立鎮域農務專合社,通過集中技能培訓、整合用工規模、完善保險托底等方式,召開招聘會8場,就地解決用工300余人,統籌8000余名65歲以下留守勞動力進行跨村、錯峰勞務派遣,增加留守勞動力務工性收入。

探索出集體經濟新模式。試點“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大力發展代耕代種、職業經理人等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成都大胃王公司集中流轉土地1600畝用於稻田青蝦產業,帶動本地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7家約800畝發展稻蝦綜合種養,形成2400畝的規模化稻蝦產業,預計年產出48萬斤蝦、100萬斤水稻、鱸魚、鱖魚產出350萬斤,實現年產值超6000萬元。

創新了政務服務“電商”模式。充分發揮政務+電商+郵政便民服務,在園區建設電商共享直播間,造出一個集農產品展示、電商培訓、孵化、短視頻拍攝、直播帶貨及電商行業沙龍等綜合性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平台,實現集體經濟產品“從地裡到家裡”的產地直播,今年銷售農產品應季果蔬、丹山大米等,收入約40萬元。

“園區事情園區辦,優化了營商環境,轉變了政府職能,切實解決了企業群眾的后顧之憂,提升了市場主體的滿意度,是一次成功的創新實踐!”雁江區行政審批局主要負責人欣喜地表示。(胡佳音)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