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昌建:一點一滴勤耕耘 一枝一葉總關情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北部,坐落著一處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庄——烹壩鎮沙灣村。2年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黨委組織部委派自動化學院副教授鄧昌建到此處開展駐村工作。從信訪矛盾突出的水電移民新村到如今鄉風文明的“高原驛站”,沙灣村的改變,離不開駐村干部的付出。
從“水電移民新村”到“鄉村治理示范村”
走進瀘定縣烹壩鎮沙灣村,大渡河拍打兩岸的聲音在耳邊回蕩,山風吹拂著這個被稱作“高原驛站”的村子。
鄧昌建清理余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供圖
鄧昌建帶我們上山,他說那裡視野很好,能親眼看到村子正在經歷的改變。
正是初夏節氣,站在山腰俯瞰,果樹掩映下小小的村落生機盎然:仙人掌已經開花,山坡上新載的大片玫瑰尚待萌發﹔震后重建的小洋樓還在施工,做工的老漢和街坊開著玩笑﹔奶奶牽著穿武術服的孫子回家……
這是駐村干部挂念的土地,也是鄧昌建老師工作了2年的地方。在700多個勤勤懇懇服務基層的日夜裡,從高校教授到駐村干部,鄧昌建的辛勤耕耘終結碩果:2022年,沙灣村被評為“鄉村治理示范村”。
“經過我們的社會治理,水電村的社會矛盾減少,信訪率逐年下降﹔通過建章立制與城鄉環境治理,村民的生活習慣得到改善,鄉村環境衛生也上了一個新台階。此外,我們建立起基層治理信息化平台並完善了天眼監控系統,運用法制加服務,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烹壩鎮副鎮長王昇介紹。
“鄧老師唯一的缺點就是一個人攬下了所有事情”
在與村民和其他駐村干部交流中,我們了解到,為更好地落實駐村工作,推動強村富民,鄧昌建積極對接縣一級相關部門,一人包攬所有材料准備,對村上建立的信息化治理建設平台進行管理和維護,甚至自掏腰包給村裡的水果蔬菜做檢測報告,為沙灣村經濟發展做了幾乎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
“如果要說鄧老師唯一的缺點,那就是一個人攬下了所有事情。”駐村第一書記說,為了解沙灣村的相關情況,鄧昌建整理編制了十余本卷宗,一絲不苟地將它們羅列在辦公桌旁,“入戶走訪最多的也是鄧老師,村裡的人都認識他。”
在沙灣村鄉村振興的地基上,鄧昌建勤勤懇懇地添上一塊又一塊不可或缺的磚瓦。盡管在他看來“我覺得我沒有做什麼特別工作”,但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沒什麼特別的工作”,造就了沙灣村不斐的成績。
“有人叫他鄧老師,有人喊那個姓鄧的,村裡人都認識他”
鄧昌建始終記得剛到沙灣村開展駐村工作的情景,“那時,我有些迷茫,國家總結出來的經驗——駐村工作日志是我唯一的方向。在后來為群眾辦實事的過程中,了解到群眾真正的希望和心聲,工作也就更有底氣了。”
在實地考察走訪過程中,不論是民生大計還是村務瑣事,鄧昌建都銘記在心。憑借著一次一次的入戶走訪、幫扶支持,初來乍到的鄧昌建一點一點地走進了當地村民的心裡。
“大家對他的評價很好,村干部就應該這樣,不能只是當村干部,還應該想著怎麼當好,付出了,才能有成效。”李駿峰書記說。
在附近大山突發森林雷擊火災時,鄧昌建同其他村干部帶領村民上山救火,在清理余火階段親歷親為,甚至爬上峭壁細心檢查﹔在沙灣村受到瀘定縣地震的波及時,鄧昌建第一時間投入到抗震救災當中去,和當地民眾共同搭建救災帳篷,聯系多方做好震后救災工作以及震后農房重建工作。
“鄧老師他們要走,我覺得好可惜,他們的到來給我們村帶來了很大的財富。”一位村民說出了她對駐村干部的不舍。在村民們看來,這位鄧老師不善言談,對人客氣,只是勤勤懇懇地用實際行動做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
“5月初,沙灣櫻桃基本摘完﹔4月底到5月中旬,沙灣洋芋也基本收完。接下來,種植的是二季豆、辣椒、玉米等,小雨澆灌后,玉米苗齊沖沖向上冒,很是好看。”這是鄧昌建在駐村工作開設的公眾號上,記錄下沙灣鄉情的淺淺一筆。沒有過多的修飾和形容,就如同沙灣日夜,靜靜流過他的筆下,更流過他的心上。
鄧昌建與村民拉家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供圖
見到鄧昌建老師的第一面,除了簡單寒暄、默默做事,他便不怎麼出現在大家眼前,大家認為他是個內向的人。但在帶領我們參觀村庄新貌的時候,提及沙灣村的重建與改變,他越走越有勁,越說越開心。在陡峭的山路上,我們完全跟不上這位老教師的步伐。路上遇到的每一位村民,鄧昌建都能叫出名字,並笑著和他們拉幾句家常。
在沙灣村的700余天,這些村戶、房屋乃至一枝一葉的情況,都被記錄在鄧昌建老師的工作筆記裡。一頁思索、一本規劃,或許談不上提綱挈領、高屋建瓴,但一筆體悟一畫真情,每件事情都實實在在辦進了群眾的心坎裡。
採訪中,鄧昌建總說自己並沒有做什麼,我們覺得他實在是謙遜,但也許在駐村干部們看來,為人民服務,恰是黨員的職責所在。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鄧昌建只是在大渡河畔默默耕耘的一位典型,整個中國,有千萬條河流千萬座山,亦有千萬的駐村干部毅然扎根基層,守護、建設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孕育、澆灌偉大復興藍圖的每一個篇章。(王凡、實習生鄧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