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李庄”是一個永遠的過程

2004年,成都媒體人、文史學者岱峻出版《發現李庄》一書,其后兩度再版,引發公眾、學界較大反響,也極大提高了李庄的知名度。近20年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發現李庄》首發式於今年6月27日在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舉行。
第一次走進李庄時,岱峻49歲,今年他近72歲。“三卷本《發現李庄》,是集20年時間,無數人辛勞的新的史料、新的發現、新的表述。”該書以考証詳實的資料、豐富珍貴的照片,大量未曾面世的詩文、日記、書信,全景式地再現了抗戰時期一大批教育文化科研機構內遷李庄,在當地民眾支持下弦誦不絕的往事。
20多年來,岱峻因為研究李庄,逐漸從“記者作家”過渡為“學者作家”,李庄往事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后人,也已經越來越多地離開這個世界。他將自己的寫作,視為“一場漫長的告別,也是一次神聖的致敬,是未亡人對逝去者承擔的責任”。
一
發現李庄
“去探一探,也不曉得有哪些神奇”
奔流不息的金沙江,與自西北方向而來的岷江匯流,造就了宜賓這座“萬裡長江第一城”。下游20公裡處的李庄,則稱“萬裡長江第一鎮”。
“這不是一個虛譽。”岱峻說,自古以來,宜賓就是雲貴川三省交界地帶最重要的城市,素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說,其部分運輸、交易等功能,便有賴於通過李庄實現。這使得歷史上的李庄極為富庶,其“九宮十八廟”等建筑也在歲月長河中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著名古鎮。
這座江邊小鎮,在20世紀的中國史上,曾經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37年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南京、北平、上海等地的一批學術教育機構往大后方一再遷移。從1940年開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等單位內遷至李庄,古鎮李庄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四大抗戰文化中心。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段歷史在20世紀后半葉逐漸湮沒無聞。作為一名文化記者,岱峻初識李庄,最初也源自日常閱讀中的隻言片語。
比如,歷史學家羅爾綱不少文章,都鄭重地寫上“某某年寫於李庄”,他的《師門五年記》一書同樣在李庄完成﹔東巴文化研究專家李霖燦,上世紀40年代攜大批東巴經典到李庄開展研究﹔建筑學家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成書於李庄﹔跟隨梁思成來到李庄的王世襄,文集中有多篇寫於李庄,包括對李庄宋墓的測繪與考証……
李庄就這樣反復撞擊岱峻的心扉,變成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符號,他的目光也開始自覺地追尋那段歷程。1999年的一天,他終於下定決心,向妻子“申領”了一筆差旅費,從成都出發前往李庄,“去探一探,也不曉得有哪些神奇”。
如今前往李庄,無論公共交通還是自駕都很方便。然而在當時,岱峻先得坐8個小時以上長途客車,或者每天一班的綠皮火車到宜賓,第二天轉乘客運班車,再沿江徒步五六公裡方能抵達。“進入李庄,要再去史語所駐扎的板栗坳,有一個300多級的高石梯,我攏共爬過一百多次,可能超過了當今所有李庄人。現在都開車了嘛,那條上山的小路早已經荒廢了。”
從那以后直至現在,岱峻每年都去李庄探訪、調研。“20多年前我第一次走進李庄,從此就沒能再走出李庄。一個人如果戀愛20年,很可能就煩了,就變成日常生活、柴米油鹽了。但每次去李庄,我都會被感動、被激發,可以喝很多酒,可以說很多話,讓我眼睛濕潤。”他覺得,李庄有一種東西讓他著迷,難以自己。
二
仰望李庄
“幾十年后一去,記憶仍然鮮活”
2000年5月7日,岱峻首次以記者的眼光在李庄實地走訪調研,然而過程卻非一帆風順,除了驚嘆於古建筑的豐富完整,對學術往事的打撈幾乎一無所獲。他向一個村干部打聽當年的中央研究院,對方驚呼,“你開啥子玩笑,中央的人咋會到我們這裡來”﹔有一次在山路上遇到老鄉,對方還以為岱峻是來收舊門窗的。
直到有一天,岱峻爬上高石梯,遇到一個農民在理紅苕藤,便問對方曉不曉得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的人在李庄住過。沒想到,這位名叫張漢青的村民說,他的父親張海洲曾給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抬過滑竿。“我一屁股就坐下來,在紅苕地裡開始聊。”這成了他在李庄搜集的第一個准確的人物故事。
一次次的探尋、走訪之下,這樣的口述史資料越攢越多。有一次,岱峻遇到一個農婦,她還記得自己幫助過一戶廣東人家,先生姓全。后來岱峻通過查找資料,得知他便是歷史學家、教育家全漢昇,擅長運河經濟等經濟史研究。
當地還有一個鄧婆婆,曾經給音韻學家董同龢帶孩子,就連董家床怎麼擺都清楚記得。后者還買了一隻豬讓她喂養,最后隻拿走豬肝,其余部分都給了鄧婆婆一家,相當於幫扶他們。“這些學者在李庄6年,跟當地老百姓有水乳交融的感情。他們離開以后,李庄很少再有外來人,幾十年后一去,記憶仍然鮮活。”岱峻說。
“我做這件事情,如有神助。”岱峻覺得,自己的幸運之處在於挖到了一個“泉眼”,然后水就從四面八方匯聚起來。寫作《發現李庄》初版時,他的妻子馮志在一次全國圖書館學術年會上,偶然聽說了一本尚未出版的中央研究院簡史,馬上與對方取得聯系,讓他第一時間讀到了這本書。在一場飯局上,有個媒體同行得知岱峻關注李庄,后來專門從台灣帶回一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新學術之路》。“裡面是一個個學者的學術傳記,他們每個人與史語所的故事。如果沒有這套書,我就不能寫《發現李庄》。”
2004年,《發現李庄》正式出版,引發各界強烈反響﹔2009年和2015年,四川文藝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兩度再版。“現在來看,《發現李庄》就是以一個記者的眼光去仰望那片土地,隻不過我是第一個人而已。”岱峻說。
三
走進李庄
“二十年的積攢,才有了完整的把握”
2007年,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去李庄,發現當地人說起甲骨文專家董作賓、歷史學家傅斯年,就像自家親戚一樣。后來他了解到《發現李庄》,便通過友人聯系,邀請岱峻先后到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做分享。
隨后,王銘銘、王建民、潘蛟等一批人類學家先到成都岱峻寓所拜訪,又去李庄搞了一周人類學實地研習。“實際上受益最大的是我。”岱峻坦陳,《發現李庄》其實是一部報告文學,然而在這些學者看來,它還是中國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各學科的學術史。“通過他們才曉得我在做什麼,做得有多淺陋。”
從“仰望李庄”到“走進李庄”,中文系出身的岱峻得“補課”。“面對李庄這樣一個學術殿堂,僅僅受中文系學習和訓練是不夠的。”他開始在B站上慕課,聽北京大學教授韓茂莉講中國歷史地理,聽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講中西交通史,聽哲學家陳嘉映講哲學,還有世界史、社會學等課程,都一一完整學習、做筆記。他長期查閱成都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曾有一年的世界讀書日,市圖書館統計讀者上網時長,岱峻位列全市第一。
再以考古學為例,岱峻不僅做了大量案頭工作,還參加由專業考古學者帶領的考察隊,學習使用洛陽鏟、探鏟等工具,在遺址內進行劃線、挖掘。在山西晉南地區的一處遺址中,他“現學現賣”,發掘了龍山時期埋葬兒童尸體的瓮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他為“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李濟所作《李濟傳》在業內頗受好評,甚至被業內稱贊“岱峻已經是我們考古學專業的人了”。
岱峻過去頗有傳統文人風范:他親手制作盆景,一個個挑選合適的盆﹔熱衷美食,在不少報刊發表過文章﹔看畫展、寫游記,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就連讀書,也多是作為文人和作家的“輕閱讀”。但為了“走進李庄”,他的案頭有了馬克斯·韋伯、哈耶克、卡爾·波普爾、以賽亞·伯林這些難啃的西方思想、學術巨匠,開始具備學者的內涵。“20年知識的積攢,我有了對那座學術殿堂的清晰認識和完整把握。”
與此同時,通過《發現李庄》以及后續研究,岱峻逐漸與一批學者的后人建立緊密聯系。“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李濟之子李光謨退休后,曾反復前往李庄追憶過往,岱峻與之偶然結識后成為忘年交。他在岱峻成都家中住了7天,睡行軍床,天天做口述史。后來,李光謨把父親的文集、著作、書信等資料一並交給岱峻,成為寫作《李濟傳》、增補《發現李庄》的第一手素材。
四
揭示李庄
“沒有文化的抵抗,打贏了又有什麼用”
《發現李庄》曾兩度再版,岱峻卻始終未作修訂。“不寫,覺得有負人家的幫助﹔要寫,又覺得時機不成熟,掌握還有欠缺。”在他看來,那時的李庄,是中華民族、中國文明的一座燈塔,因此“既怕有辱先生,又怕有負后生”。
直至近20年后重新出版,單行本一下子變成了三卷本,25萬字的內容擴充到135萬字,其中部分內容涉及初版中著墨甚少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同濟大學,還有未曾寫到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
對於初版中的一些文學筆墨,岱峻也重新考証和寫作。“我寫抗戰勝利時的情景,一是靠同濟大學的一些回憶,二是李庄當地人的講述,同時又用了場景還原。其實是用想象來代替史實,這是不嚴謹的做法,新版沒有這個東西了。”
“復原歷史真相,是永遠做不到的事情。”岱峻覺得,歷史研究如同盲人摸象,如果不停地摸,把各個部位都摸一遍,就會更像一些。“‘發現李庄’是一個永遠的過程,不是我能夠完成的,甚至不是一個短時段能夠完成的。”
《發現李庄》的研究和寫作,開啟了岱峻對抗戰文化和文化抗戰的持續關注。由於當時四川大后方的文教機構、學者多有交集,人才流動如同“一盤棋”,從李庄出發,自然便能延伸到樂山的武漢大學、三台的東北大學以及成都華西壩的五所教會大學。岱峻著眼於華西壩,寫出了《風過華西壩》《弦誦復驪歌》兩部著作。
這些作品的意義在哪裡?著名文史學者袁庭棟說,要了解抗日戰爭就要了解兩個“庄”,即軍事上的台兒庄和文化上的李庄。“他用略顯片面的表述說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岱峻說,戰爭不光是軍事上的較量,在反抗日本軍事侵略的同時,文化抵抗也是絕不容忽視的。“站在文化抗戰的角度,就知道李庄的意義了。如果沒有文化的抵抗,放下了書和筆,放棄了大腦的思考,醉生夢死,即使打贏了又有什麼用?”
“當時有個口號叫‘抗戰建國’,一方面要抗戰,一方面為建國。”岱峻說,李庄當年的文教、學術機構,不少成了新中國重要的學術研究、社會建設力量。“它是有延展性、傳承性的,就像一江水一樣,是無法用刀切斷的。”
人物名片
岱峻
文史學者,祖籍四川資陽,當過知青、工人、記者、編輯。早年從事散文、報告文學和文藝評論寫作,后轉入學術研究,主要方向為民國學術史、文化史、地方史。著有《發現李庄》(三次再版,獲第五屆四川文學獎)、《消失的學術城》、《李濟傳》(初版獲《中華讀書報》2009年百佳優秀讀物,增訂本獲《光明日報》2021年十大好書)、《民國衣冠》(《中華讀書報》2012年百佳優秀讀物)、《風過華西壩——戰時教會五大學紀》(鳳凰傳媒2013年“十佳”讀物、南京圖書館2014年“陶風獎”十大好書)、《弦誦復驪歌——教會大學學人往事》(商務印書館2017年十大好書)、《照人依舊披肝膽 入世翻愁損羽毛——劉雨虹訪談錄》等。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