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小時走完100公裡天府綠道 醫生:不建議普通人嘗試

6月22日,丹丹在朋友昕橙的組織下,踏上了天府綠道100公裡徒步挑戰之旅。從6月22日下午3點50分到6月24日凌晨零點過30分,32小時的連續徒步,讓他們精疲力竭的同時感受到青春熱血。
記者注意到,“綠道徒步”關鍵詞在多個社交平台被傳開,此前已有多人發起了類似的綠道徒步挑戰和攻略。這一場高難度的挑戰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綠道玩法。不過,長距離、長時間、高強度的徒步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
“累了,在地上一躺,
就直接睡過去了”
6月22日,當丹丹到達環球中心與“大部隊”的其他6個人集合時,已經是15時左右了。50分鐘后,他們從桂溪公園的綠道“0KM”線出發,踏上了天府綠道100公裡徒步挑戰之旅。
嚴格意義上來說,丹丹的戶外運動經歷僅有6次,之前是爬山,現在是徒步。這是她第一次挑戰這麼長距離徒步,但作為“00后”的她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那時我並不知道100公裡是什麼概念,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穿著背心和長褲就去了。”
熱、累、困、疼,是100公裡徒步挑戰過程中丹丹最切實的感受。丹丹自稱為“社牛”,即便在徒步的過程中也很願意帶動隊伍裡的氣氛,她揣著藍牙小音響,放著流行音樂,讓沉悶的路途中增添一絲趣味。但隨著徒步的時間越來越長,劇烈的陽光晒在大道上,她也開始昏昏欲睡。
徒步到第二天白天時,雖然有水、有食物,逐漸升高的氣溫和浸透汗水的衣服,讓丹丹和同伴甚至沒有胃口吃飯。在她的回憶中,那時,她的大腦已經變得一片空白。
一直徒步、缺乏睡眠,到了第二天,走到70公裡左右的時候,他們都變得疲憊不堪,“到后來越走越久,走得累了,我們往路邊保安亭的陰涼處一靠,或者在地上一躺,就直接睡過去了。所以每次休息之前我們都要定好鬧鐘,一聽到鬧鈴聲我們就‘刷’地一下撐起來,因為但凡猶豫,就會打亂下一輪的節奏。”
從“0”到“0”
這是一次對身體和心理的考驗
打開昕橙的社交賬號主頁,從今年3月份開始,他似乎就與天府綠道結下了“不解之緣”。100公裡徒步真的這麼難嗎?別人能走成,自己就不行?沒走完的綠道成為昕橙的一個“心結”,他不僅想挑戰100公裡徒步,更想做出自己風格的攻略。
從年初一個對戶外活動一知半解的“小白”,到積極組團的組織者,這樣的轉變僅僅在幾個月之間。但昕橙並不是隻憑借一腔熱血,他在參考完別人詳細的經驗后,又重新在各個徒步群裡開始“搖人”。在他的組織下,很快,一個約40人的徒步群就建立了起來。
在他看來,綠道其實比山路更難走。“天府綠道大多都是瀝青路,它非常硬,走下一步,力量就全部沖擊在腳掌上,正常人可能走個二三十公裡,腳掌就會輕微拉傷,如果再繼續徒步,可能醫院就是歸宿。”因此,在徒步前他就再三在群裡強調,“強烈提示,徒步挑戰活動強度極大,有一定風險,一定要帶上必要裝備,同時注意個人安全。”
“徒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腳掌、腳踝和膝蓋。”昕橙總結,肌肉的酸脹和疼痛都尚可忍受,但這三個部位千萬不能拉傷。“剛開始我們的策略是走1個小時休息30分鐘,后面變成走50分鐘休息30分鐘,實在不行就半個小時休息15分鐘。這樣的調整、休息,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腳掌、腳踝和膝蓋得以恢復。”也因此,徒步最終花費的時間超出了當時預期。
6月24日凌晨,昕橙和丹丹終於到達了兩天前他們出發的“0KM”起跑線,而早在數小時之前,隊伍的另外5名成員已經放棄。他們成為了100公裡綠道徒步挑戰堅持到最后的兩人,互相鼓舞著走了下來。
“這次徒步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原來,我有如此毅力、能夠做到這種程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極限嘗試,來盡力觸碰自己潛能的邊界。”對丹丹而言,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之后,我還想挑戰更多的戶外運動項目。”
醫生:不建議普通人
選擇這一運動方式
記者注意到,“綠道徒步”關鍵詞在多個社交平台被傳開,此前已有多人發起了類似的綠道徒步挑戰和攻略。這一場高難度的挑戰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綠道玩法。
昕橙告訴記者,徒步挑戰活動強度極大,有一定的風險,市民應根據自身狀況衡量是否要參加徒步挑戰活動。如徒步過程中,遇到身體不適、天氣惡劣的情況,應量力而行,或立即停止徒步。“此外,因為徒步線路是繞城綠道,路上會有很多騎自行車愛好者,甚至會有電動車、機動車等,所以徒步者必須高度重視安全,同時注意補充體力、合理休息。”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王洋告訴記者,“如果一定要參與這種高強度超長時間的運動,參與者應該做一些體能和身體條件的准備,比如保証充足的睡眠、事先進行一些適量徒步訓練等等,運動中選擇適合自身的徒步速度和運動節奏,中途補充適當的熱量、水以保証體力和補充水、電解質。總之量力而行,出現不適要立即終止運動,尋求醫療幫助,另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不建議參加這類運動。”
此外,他表示,現在夏季室外溫度很高,白天在戶外進行運動時需要注意防暑降溫,“徒步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防晒服、遮陽帽等方式進行防晒,同時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防止中暑。”
同時,王洋也強調,長時間、高強度的徒步運動腿部骨關節、肌肉和韌帶一直處於運動的狀態,很可能會對這些部位造成損傷。“因此,我並不建議普通人群選擇100公裡徒步作為常態化的運動方式,這種極限運動應量力而行。”(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呂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