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中國·古蜀記》第三集開播 追溯三星堆裡的青銅器密碼

6月12日,紀錄片《尋古中國·古蜀記》走進三星堆,以《三星奪目》為題,通過新亮相文物和新研究成果,帶觀眾感受三星堆文化的獨特魅力。
發現絲織物殘留填補考古發掘空白
1934年,三星堆遺址首次出土器物600余件﹔1986年,1、2號祭祀坑出土器物1700余件﹔2020年,3至8號祭祀坑出土文物1.5萬余件。
因為造型奇特大膽,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總是能引發人們的熱議。2022年6月,龜背形網格狀青銅器被成功提取出來,它的獨特造型前所未見。如今,人們可以在紀錄片中一睹這件被譽為7號坑“鎮坑之寶”的風採:寶物分上下兩層,四角刻有生動的青銅龍頭,裡面還藏著一件玉器。
寶物表面還發現大片絲織物殘留。這為蜀地歷史悠久的絲織工藝提供了更多考古實証,或表明四川是中國絲綢重要產地之一。但由於絲綢在潮濕環境下難以保存,尚未在西南地區發現夏商時期的絲綢實物。
三星堆祭祀坑中的絲綢殘留物,填補了以往考古發掘這一空白。此外,這些3000多年前的絲織物,也為發現古蜀文字提供可能。
青銅大立人像,通高2.62米,體重180公斤。大立人頭戴高冠,雙臂呈環抱狀置於胸前,赤腳站立在方形神獸底座上,身著三層紋飾繁復的精美禮服。禮服上的紋飾則象征著織繡紋樣。通過測量絲綢殘片經緯線的粗度與密度,研究者復原出七片薄厚不一的絲織物,並推測經緯密度大且厚重的織物或是三星堆人書寫的載體。
三星堆或與中原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有聯系
4號坑灰燼層最新出土竹子和木炭遺存,木材大多可提取出黃色的染料,用於祭祀活動或構建宗廟。這反映出古蜀先民或存在尚黃的習俗。
神廟裡供奉著形態各異的青銅器物,古蜀人在此祭祀先祖、天地和自然萬物。散發著古蜀神韻的青銅器,成為三星堆文化最具辨識度的載體。
2022年6月,一尊青銅神壇在三星堆遺址8號坑內成功提取。在紀錄片中可以看見,這座神壇結構復雜、造型精巧。下方的鏤空底座上有13個小人,據已有造型估算祭壇完整高度約為1.5米,或是古蜀人想象中的人神溝通場景。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探傷機掃描神壇內部結構,發現竿與竿、竿與人手之間有著精巧設計,並揭開古蜀先人青銅鑄造技術的秘密——智慧的古蜀先民採用分鑄方法將各個部件分別鑄造,再通過銅液鑄接連接成一體。
打造青銅器的銅料礦石來自何方?研究者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對青銅碎屑所含微量元素進行檢測分析,為研究三星堆青銅器原料來源提供信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和四川大學聯合開展了三星堆遺址出土朱砂、綠鬆石、青銅器等的產地研究,以復原三星堆文化與外界的資源流通網絡。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尤其是青銅器的研究表明三星堆遺址銅器制作背景復雜,原料、技術、風格均體現出多元化特征。部分青銅器可能來自本土作坊,也有不少青銅器在技術、原料上與殷墟、長江中下游地區存在聯系。復雜的來源進一步証實三星堆與其他區域形成極為密切的交流。
這種交流,還可以從三星堆文物窺見。其出土的玉琮極度類似良渚文化出土的同類器物﹔陶盉、玉璋、銅牌飾等深受二裡頭夏文化影響﹔銅罍、銅尊等青銅器深受殷墟商文化影響。三星堆這些器物成為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記錄者,展現著三星堆與中原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的聯系,讓人們從中窺見古蜀青銅時代的發展脈絡,實証了古蜀文明融入中華文明的進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