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新聞資訊

四川達州:10萬畝園區裡的好“風景”

2023年05月27日08:1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達州市達川區是全國產糧、產油大區,也是四川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以農業農村為主的市轄區。2022年,達川區糧食播種面積134.3萬畝,產量53.7萬噸﹔今年市級下達該區糧食播種面積134.4萬畝,總產54.4萬噸。目前,達川區40萬畝油菜已收割完畢,56.5萬畝水稻栽播全面結束,31.33萬畝玉米栽播、4.8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已完成,全年糧食豐收在望。

為落實藏糧於地,達川區共建成高標准農田86.53萬畝,佔全區耕地面積近70%﹔為實現藏糧於技,達川區通過創新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通過智能化灌溉及“五情”監測系統示范帶動,優選水稻新品種,推廣水稻栽播新技術,以實現穩產高產目標。

達川區大樹鎮草新社區糧油示范園區。達州日報社供圖

達州市達川區大樹鎮草新社區糧油示范園區。達州日報社供圖

高標准農田助力糧油穩產

近4年來,達川區共建成高標准農田23.09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是實現藏糧於地、確保糧食穩產高產的必要手段。”達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飛說。通過整體規劃、整村整鄉推進、集中成片建設,使田、渠、路形成網絡,實現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建成后,每畝糧食產量將提高10%以上。”陳飛表示。

橫跨萬家、大樹、南岳3個鄉鎮的達川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規劃面積10萬畝,2年時間就建成高標准農田8.73萬畝,其建設目標是建設省五星級園區。

據了解,達川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位於明月山、伍嶺山間狹長地帶,一條河流貫穿首尾,河道兩岸以淺丘和平壩為主,平壩和淺丘面積各佔約50%,無論是淺丘還是平壩,耕地相對集中連片,給高標准農田建設和園區打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萬家鎮五洞村入園,沿著長17300米、總寬5.5米、路寬4.5米的產業道,穿越3個鄉鎮39個村,才能走完園區4萬畝核心區。沿途所見,凡是平壩,田塊方方正正﹔凡是淺丘,均為層層梯田。在這裡,春天是一望無邊的油菜花,夏天是一塊連著一塊的碧綠稻田。

“這8.9萬畝高標准農田,我們實行稻油、稻麥、稻菜輪作,或實行稻鴨、稻魚、稻蝦綜合種養。”達川區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王明說,實行稻油輪作的約佔20%、稻麥輪作的約佔10%、稻菜輪作的約佔30%,其余的40%不宜輪作,隻種水稻,並實行綜合種養。僅每年8.9萬畝水稻,將實現稻谷產量5.34萬噸,產值達1.37億元。如果算上油菜、小麥、蔬菜及魚蝦鴨的產值,有望突破2億元。

達川區萬家鎮五洞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片。達州日報社供圖

達州市達川區萬家鎮五洞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片。達州日報社供圖

科學種田實現高產高效

“五洞村這片地600余畝,過去種的是花卉,去年調整出來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達川區萬家鎮副鎮長趙興建說。記者看見方方正正的田塊中,農民正在施肥,玉米已長出尺余高的苗子,春大豆也都出了苗。隨著氣溫回升,及時施加肥料可以讓玉米和大豆長得更好。

田間樹立有兩塊牌子,一塊是“大豆玉米‘2+3’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規范”,另一塊是“大豆玉米‘2+4’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規范”。牌子上對所優選的良種、整地施肥的計量標准、行比及植株行距窩距密度等實施標准、防病除草及防高控旺等操作規程有詳細展示。

田間配備了智能化灌溉系統,隻需在手機上打開智能終端APP,灌溉系統就自動開始工作。田間還配備了農業“五情”監測系統,通過遙感器、攝像頭、物聯網、雲平台、大數據等手段,將土壤墒情及作物苗情、虫情、病情、災情及時傳輸給專家系統和管理平台。

“通過實施規范化種植技術及科學管理手段,可以確保大豆玉米雙高產。”達川區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趙其江說,“玉米可實現畝產550公斤,大豆可實現畝產110公斤以上,以此帶動全區4.8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增收玉米240萬公斤、大豆95萬公斤以上。”

“迎風村這200畝水稻,是園區內萬畝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中的科技示范點。”趙興建說,田間共示范種植了25個四川省第七屆“稻香杯”受表彰的優質稻品種,每畝都安裝了一個性誘捕器,可有效捕捉80%的二化螟雄虫,從而減少虫害、降低農藥用量。

示范片還設了乘坐式插秧機和無人智能化插秧機全程機械化水稻種植技術展區﹔並設了無人機水稻淹水直播技術展區,該技術在水面下完成播種、發芽、出苗的直播方式,能有效實現“兩增兩減兩省”,相比常規栽種增產10%~15%,比機插秧每畝節本增效250元。

達州市達川區萬畝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達州日報社供圖

達州市達川區萬畝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達州日報社供圖

一步一“景”豐富產業內涵

據介紹,達川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當地又稱“南大萬”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建設總體思路是以糧油產業為基礎,配套畜牧、水產實現種養循環,並通過一些重要節點和景觀的打造及農房風貌優化,達到農旅融合、以旅促農的目的。目前,園區各項建設已基本完成。

陳飛介紹,10萬畝糧油和16個生豬養殖場、4個肉牛養殖場可實現種養循環全覆蓋。3萬多畝稻魚、稻蝦、稻鴨綜合種養,不僅充實了農民的“糧袋子”,更充實了他們的“錢袋子”。1家市級龍頭企業、1個國家級專合社、2個省級家庭農場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撐了園區種養產業。

從萬家鎮園區入口到南岳鎮園區出口,共投資打造了春耕主題公園、飄香驛站、農耕藝術公園、農事體驗中心、問心農場、五指梯田、智慧農場及河道節點打造、園區綜合服務管理中心建筑等重要項目。這些節點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10萬畝農田上,既點綴了農田,又為農田增色不少。

園區內的智能灌溉系統正在澆水。達州日報社供圖

園區內的智能灌溉系統正在澆水。達州日報社供圖

在大樹鎮草新社區,游客不僅可以體驗到智慧農場的一些新鮮事物,還能參訪“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全新的引領發展模式。

“好味稻”是引進眉山的全國種糧大戶李相德來達州創立的,其特點是“五統一分”的經營模式及流轉反包、托管代管、入股分紅3種發展模式。具體而言,就是統一技術、農資、供苗、標准、銷售,分片管理﹔由專合社統一流轉土地,再返包給種糧戶﹔由專合社托管代管耕種,收獲后農戶支付專合社稻谷400斤/畝﹔農戶以土地入股,在獲得每畝租金500元的同時,所獲利潤再按農戶4成、專合社6成的比例分紅。

截至目前,“好味稻”共在3個鎮10個村流轉、托管土地1.3萬余畝,並建立育秧中心、農機服務中心、烘干中心、精米加工中心等,通過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推動了達川區糧油提產增效,還吸引了諸多市縣的農民組團來學習。(王洪江、李道全、李傳君)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