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體育

四川省球迷協會會長張利梅:足球文化需要與時俱進

2023年05月26日09:2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足球文化需要與時俱進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

  5月6日,成都蓉城在3.8萬名球迷見証下,主場3︰2力克青島海牛。這場比賽打出了和28年前四川全興對陣青島海牛一樣的比分,勝利者,還是成都!球迷感嘆,這不就是在向當年的“成都保衛戰”致敬嗎?

  青島隊雖然又輸了,但青島遠征軍球迷對這次鳳凰山之旅評價極高,網上留言並盛贊成都的主場氛圍。

  每個主場上線銷售的散票有2.6萬張左右,但每一個開票時段搶票的有10多萬人,確實一票難求。姚夏,28年前擊敗青島海牛的全興名宿,如今是成都蓉城足球俱樂部常務副總,操心最多的隻有一樣——球票﹔四川省球迷協會會長張利梅則同記者擺起了甲A時代的老龍門陣……

  遙想當年后子門的“人山人海”

  提起成都金牌球市的故事,很多球迷都會肅然起敬。成都蓉城雖是中超新軍,卻有著歷史的傳承——2011年成都謝菲聯從中超降級,此后11年成都再也沒有舉辦過中超主場比賽。2022年,成立不到4年的成都蓉城“連跳四級”殺回中超,12月23日晚,球隊在中超處子賽季的收官階段迎來主場賽事,31518名球迷見証了鳳凰山體育場的中超首秀,“雙殺”當年的中超冠軍“武漢三鎮”,“成都雄起”的吼聲再次回蕩在體育場上空。

  “去年最后三場,8萬多名球迷涌進鳳凰山,說實話感覺非常好。到這個賽季,才幾個主場嘛,大家的胃口才剛剛被吊起來……”

  在年逾六旬的張利梅看來,如今的鳳凰山與當年的后子門很像。“1992年成都體育中心建成,1993年打了世界杯預選賽,1994年舉辦了首屆甲A開幕式……”張利梅用8個字形容當年的盛況——“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到全興的主場日,好像全成都的人都會聚到后子門了,很多人騎自行車來看球,匆匆將車存放到看台外面的寄存處,就到體育場旁邊的巷巷裡吃東西,張涼粉的甜水面、擔擔面的鹵肉鍋盔……吃飽了才有力氣進場去吼。”

  1995年的“成都保衛戰”讓張利梅記憶猶新。“馬明宇走了后,全興隊成績不好,好像一上來就幾連敗,《足球報》的嚴俊君提出‘保衛成都’,得到了積極響應。那一年大家都很癲狂,每場比賽,成體都是超4萬人的上座率。那年也是全興會員俱樂部(省球迷協會前身)最壯大的時候,6000多人。每場比賽10區和11區的協會票不夠,我們就去九眼橋請農民工通宵排隊買票,20元、30元、40元的票都有,‘黃牛’那裡要花七八十元,不便宜,但大家都願意花這個錢。”

  從《心太軟》到《流星雨》

  主場比賽日張利梅是最忙碌的。組織人手搬運威風鑼鼓、各種旗幟,協調會員乘車和分發球票,進場后安排懸挂橫幅……“當年賽場內最大的看點還有橫幅上的標語,賽前幾天大家都會摳腦殼寫文案,既要體現與比賽相關的要素,還要展現四川球迷的幽默與樂觀。還記得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深圳方知蜀道難’,講的是余東風與周穗安兩名少帥斗法。還有1998年,四川全興最后一輪主場打廣州太陽神,對方平局保級,全興就是攻不上去,全場球迷高唱‘心太軟’……”

  同樣是唱歌,張利梅坦言當年和如今太不一樣。“5月6日那晚,熱情的球迷在成都蓉城球員謝場時高聲唱起了《流星雨》,大家一起亮起手機,看台上星星點點,我覺得很舒服,畫面感很強。”

  從俱樂部到球迷,從場館硬件到現場服務,都和當年不一樣了。張利梅說,“在甲A時代,懂球迷文化的人少,看台上拉的橫幅不少是單位、企業的,看到電視鏡頭掃過來就趕緊起身舉起橫幅抖動,算是打廣告。當然,那時的技術條件不支持,看台上沒有組織,穿著這些都是雜牌軍,不像現在要統一穿主隊的球衣或者球迷協會的服裝,裝備專業而個性﹔當年比賽現場也單調,除了‘雄起’‘下課’,就隻會敲鑼打鼓玩玩人浪。這些是我們自創的足球文化。我們曾經見証了一個時代,現在需要開拓視野,既要傳承我們的黃色大旗和大鼓,也要吸納年輕會員,組織年輕人方陣去唱去跳。今天的年輕球迷更喜歡唱歌、跳舞等這些張揚個性的表現形式,我覺得我們也該與時俱進。”(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一可)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