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新聞資訊

川影30周年校慶:聚焦非遺影像記錄 賦能文化創新發展

2023年05月22日15:5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成都5月22日電 5月20日上午,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校慶三十周年系列活動之“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專委會成立大會暨守正創新——巴蜀文明與非遺影像的當代實踐”論壇活動,在川影安仁校區金廳舉行。此次活動旨在培養四川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專業人才,提升四川非遺保護數字化、智慧化水平、推動四川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會伊始,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羅思致辭。羅思提到,非遺影像記錄至關重要,促進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發展產業之中,有利於國家和文化強省發展戰略的推動。“川影將以愛國之心,報社會之恩,擔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積極承擔‘非遺保護、非遺宣傳、非遺推廣、非遺傳承’的社會職能,用影像彰顯非遺的時代價值,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羅校長在講話中承諾到。

致辭結束后,由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廖小龍宣讀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關於印發同意成立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的批復》文件,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左齊、羅共和,為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專委會授牌。

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黨支部書記、副會長郭桂玲對專委會的成立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向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送上了生日祝福。郭桂玲提到,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專委會是經省非遺保護協會批准成立的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記錄與傳播及相關科學研究、藝術創作、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產業孵化的機構,旨在運用影像化手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傳播與發展。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具有良好的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的軟硬件條件和傳播實踐經驗,是專委會主要發起單位。

郭桂玲表示,希望專委會的成立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教育、傳承、傳播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書寫更加絢麗的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影視人類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影視人類學會常務副會長龐濤就“非遺的整體性視角”展開了討論,主要從“非遺影像志的時代使命與整體性原則”“非遺影像實踐的敘事建構”“非遺影像整體性敘事的策略”和“非遺影像整體性敘事的實踐過程”四個方面,從整體性視角詳細地講解了非遺影像這一概念。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祥林主要講解的是非遺保護的當代影視實踐。李教授由一張早期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石雕照片展開,向與會師生講解影像與文字記錄的區別,展示影像記錄的重要性、傳播力與影響力。李教授提出,專委會成立有兩大任務,分別是宣傳傳播和記錄保存。在非遺影像的實踐過程講述中,李教授特別提到,非遺記錄人員一定要做到“走入田野,低下頭來,懂得謙卑,學會尊重”。每一位非遺傳承人都是老師,記錄人員要牢記:隻能參與其中,不能干擾秩序。否則,非遺影像記錄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李祥林教授發言。川影供圖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影視攝影師協會會長穆德遠以小人物作為切入點,用自己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講述了蘊含在巴蜀人民乃至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的精神文化底蘊。“即便是一個‘棒棒’,也有自己的規矩。”記錄隻有被觀眾喜愛和接受,才能更好地傳承。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艷主要就“鄉愁的媒介化建構與傳播”進行了匯報。賀教授提出了“文化記憶”的論點:“所謂文化記憶,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集體記憶力。”此外,賀教授分別從文化記憶記錄過程中的現實困境、實踐過程、傳播方式以及取得成就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這一課題的建構與傳播。

“一萬個字的描寫不如一分鐘的的影像視頻。”重慶文理學院科研處處長助理、重慶市非遺中心兼職研究員徐泉森說。徐教授從影像留存的意義、拍攝素材的選擇以及拍攝流程三個方面給與會師生講述了他在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影像制作方面的細節。此外,徐教授還分享了他的心得體會:“首先是‘互為主體'的觀念,即攝錄團隊要與被攝者形成一種‘互信’關系﹔其次是‘社區合作',即在拍攝前,攝錄團隊要對拍攝的目的、內容等進行溝通協商與討論,以保証拍攝質量﹔第三是‘影像分享’,即學會與被攝者進行內容分享﹔第四要保持‘真實性’,要始終保持中立原則﹔最后是要注重同期錄音。”

四川文藝音像出版社原副社長、導演陳權主要從學術專員的重要作用、成片格式、字幕校對、聲音錄制、學術質量及完成度等方面,從紀錄片評審驗收角度詳細解析了傳承人記錄工作的注意事項。陳權強調:“非遺傳承人紀錄片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傳播價值,一定要體現出記錄成果中的核心及主要內容的學術性。”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院長、教授陳志惠匯報的題目是《羌族非遺民間舞蹈在高校的傳承與教學路徑》。陳教授重點講解了如何將羌族非遺舞蹈文化與高校教學進行融合的問題。此外,他還特別介紹了就川影關於非遺的文化項目——羌族舞蹈的課程建設方面,是如何進行融合、創新、傳承、保護與傳播的。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電視學院院長、教授蘇亞平則從非遺的保護歷程、非遺的搶救工程、四川和川影參與的非遺項目、非遺的記錄方法、非遺的保護成效、非遺的保護困境六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活動大合照。川影供圖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陳桂權以“如何將農業工具‘水梭’從文字記錄到圖像再到影像恢復,最后將水梭進行實物復原”為例,展示了影像記錄的重要性以及實用性。陳教授總結道:“影像記錄的普及將為文化遺產記錄傳承帶來革命性變革,隻有將傳統記錄手段與新式記錄手段有機結合,才能更有利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論壇最后,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廣宇進行了總結點評。“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貫穿於整個非遺保護的全過程,形成了鏈條式保護,包括搶救性保護、媒介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他表示,通過影像記錄對非遺進行整體、活態、立體的展示,才能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提升。(劉海天、實習生顧一諾)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