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新時代成渝影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創新案例”推選宣傳展示>>提名案例(四川)

民族民俗影視創作與研究特色學科建設

2023年05月19日14:1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方向和核心目標,也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在學科建設上緊緊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程,從教學實踐、科研創新、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和傳播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和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影視創作與研究”的優勢學科。現就基本情況匯報如下:

一、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在教學實踐中強化學科特色與優勢。

該學科方向充分發揮其理論教學與創作實踐相融合的理念,把創作課程與新時代偉大文化實踐結合起來,利用專業優勢,深入西南腹地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創作了大量民族民俗文化題材的紀錄片。用影像記錄和數字展陳等手段記錄、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巴蜀瀕危文化進行搶救性影像保護。產出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強化了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其中部分作品先后獲得 “西津渡國際紀錄片節”銀山獎、“金雞百花電影節微電影展映單元及第五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一等獎、“全國專業碩士十年展映”優秀獎、“教育部全國‘行走的思政課’微電影大賽”一等獎以及“舊金山國際新概念電影節優秀紀錄短片獎”等國內外各類大獎與入圍近30項。

二、以科研創新為牽引,在精深研創中提振學科特色與優勢。

高質量的教學離不開高質量的科研創新的帶動。近年來,該學科方向的教師先后獲得國家及省部級課題近2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有:《影視戲曲特色文化產業公共服務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馮朝勝,2014)﹔《四川古戲樓的建筑形制與裝飾藝術》(何光濤,2015)﹔《節日影像志——人類學紀錄片新形態研究》(劉廣宇,2015)﹔《視覺人類學視域下的當代中國少數民族影像民族志研究》(趙嵐,2017)﹔《西南地區地方曲種創作及評論人才培養》(駱平,2017)﹔《康巴藏區意識形態安全隱患與宣傳思想工作規律研究》(董子銘,2017)﹔《清代四川地區移民會館戲曲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何光濤,2019)﹔《新世紀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導演研究》(謝婉若,2019)﹔《審音鑒古錄》(李陽,2020)等。

除了上述研究課題之外,該學科方向的教師還積極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的創作課題競標與創作活動,與民族民俗文化題材相關的創作課題有:中國節日影像志《爾蘇藏族“還山雞節”》(劉廣宇,2013)﹔中國節日影像志《羌族瓦爾俄足節》(劉廣宇,2015)﹔中國節日影像志《自貢燈會》(劉廣宇,2017)﹔中國節日影像志《列車上的春節》(劉廣宇,2020)﹔承擔“四川省‘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蜀中坊鑒》的攝制工作等。產出的優秀影視作品先后被中國民族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收藏以及獲2017年中國影視人類學會年度優秀影片獎、2019年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志探索影片“提名獎”、2020年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紀錄長片十優作品獎、2021年度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志紀錄片雙年展“傳播獎”等﹔四集系列紀錄片《蜀中坊鑒》將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發行﹔兩度參與“外國青年看中國-四川行”影像計劃活動,其中《水井坊》(吳凱源,新加坡籍學生,2019)、《賦·遇》(安德烈斯,墨西哥籍學生,2019)、《蜀繡》(瑪麗娜,烏克蘭籍學生,2022)、《口弦之音》(阿尼爾,尼泊爾籍學生,2022)等多部作品表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誠摯敬意。

三、以基地建設為突破,在不斷發展中壯大學科特色與優勢。

2020年12月,該學科方向成功獲批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授牌。中心在學校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劉廣宇教授的帶領下,根據學科多年的沉澱,拓寬視野,精准發力,迅速在中國非遺影像研究上佔領了學術研究的制高點,實現了民族民俗影視從創研到傳播,從參與課題競爭到實施課題發布的大跨度飛躍。

2年來,圍繞基地建設,該學科團隊分別開展了如下的工作。

課題發布:中心以副省級項目待遇對外發布了32個課題,其中,2021年對外發布了包括重點課題在內的“2021年度中國非遺影像研究”課題9個,該研究報告於2022年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發行﹔2022年對外發布了以中國非遺影像海外傳播研究為重點系列的“2022年度中國非遺影像研究”課題23個。

對外服務:隨著課題的對外發布,圍繞課題研究,聚集了一大批以該校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專門研究人才,他們以自己的理論儲備和智力資源積極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建設事業。其中,先后完成了對涼山彝族自治州非遺影像大賽的評審工作﹔完成了2021年度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非遺影像學術展映的專家和影片推薦工作﹔完成了2021年度中國民族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組織的第四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雙年展中“非遺影像單元”數十部作品的評論撰寫工作﹔完成的對策建議,已有三篇被成都市民主黨派相關組委採納。目前正在積極策劃和推進的社會服務有:2022年度”大理非遺影像展映”活動以及2023年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首屆非遺影像展暨高端學術論壇”活動等。

公號運營:2022年6月11日,中心聯動全國近60所高校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率先在國內推出了“非遺影像研究”微信公號。該公號的宗旨是:秉持“文化雙創”之理念,聚焦非遺影像研究論題域,打通學科壁壘,突破創作關隘,培育復合型人才,讓不同的專業團隊、不同的學科方向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一個共同的學術平台上推陳出新交相輝映,讓我國的非遺影像研究成為學術的主角。

該公號自運營以來已有四川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以及雲南大學參與內容生產,運行機制逐漸穩定和健全,擴大了我國非遺影像創研工作的影響力,推動了我國非遺影像創研工作的精深化,壯大了四川師范大學民族民俗影視創研特色學科的力量,提高了四川師范大學民族民俗影視創研特色學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以特色學科為抓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在地化,以高質量的民族民俗影視創研成果積極服務成渝經濟社會發展,講好中國故事成渝篇章,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實施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