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一拆一增 改出居民美好空間

——記者實地探訪改造后的成都老舊小區

2023年05月06日07:44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拆一增 改出居民美好空間

  老舊小區哪些現狀亟待改變?居民最有發言權﹔怎樣才算改得好?居民點贊才是真。

  據成都市住建局更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今年計劃改造老舊院落616個,惠及居民7萬余戶。記者近日兵分多路,實地探訪改造后的老舊小區,看在拆舊增新中,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何提質升級。

  種花植綠 小區有了“后花園”

  “小區裡設立了垃圾集中投放點、栽了新的綠植、新增了健身器材、打造了‘后花園’……現在的小區,看起來漂亮了,住起來舒適了。”家住成華區雙水碾街道花徑路76號金桂園小區的居民黃休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介紹著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家園”迎來的新變化。

  “以前這小區背后就是雜草叢生,滿是泥濘,我們平時根本不敢在院子裡散步。”2003年搬進小區的居民冷正蓉回憶道,在改造前的十幾年裡,她從來不曾踏入這塊滿是垃圾和雜草的小區“后花園”……

  如今的這裡早已煥然一新,已然是金桂園名副其實的“后花園”。這裡擴建了非機動車棚、新增了健身場地和可供居民休閑的小院子,一條小路貫穿整個“后花園”,路邊種滿了綠植和鮮花。“每次從這裡經過,還有花香飄過。”小區居民王大爺常常與其他居民在這裡下棋閑聊。

  改造帶來的“翻天覆地”除了“后花園”外,還有小區環境的改善。“以前我們小區的垃圾桶放在單元門口,也不進行分類,垃圾多的時候像是一座小‘垃圾山’,進出單元門有時還容易沾上垃圾中的油污。”這個一直困擾著小區居民黃休華的問題也在改造中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小區內現在設置了專門的封閉式垃圾房,整個小區看起來整潔、干淨,而且有單獨的垃圾分類投放口,既沒有味道,也很好地做到了垃圾回收利用。”花徑路社區副主任陳琳麗沙告訴記者,“以前不少老街坊都想往外搬,如今小區改造后,大家誰都不舍得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小區環境與公共空間的改善升級,居民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現在小區環境這麼巴適,我們都倍加珍惜和愛護。”小區居民沈祖君開心地說,現在小區裡再也沒有車輛亂停亂放、私拉線路給電瓶車充電、亂扔垃圾的不文明現象了。“一個老舊小區‘華麗變身’,不僅提升了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品質,也讓居民養成了良好的文明行為。”陳琳麗沙說。

  小區怎麼改?“開壩壩會,大家一起商量噻!”75歲的金桂園小區居民姚祥華回憶道,在小區改造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經常征集小區居民的改造意見。通過“開壩壩會”的方式,召集小區居民一起商議具體改造項目和外來車輛停車費收益等大小事。

  突出居民唱“主角”,把群眾建議、群眾智慧作為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依據,做到“改不改、改哪裡、怎麼改”都由小區居民說了算。“居民生活哪裡不方便,就改哪裡,從增設小區大門頂棚到樓道內部刷牆鋪地磚,金桂園可以說是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進行了升級與改造。”陳琳麗沙告訴記者,該小區改造后,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干淨整潔,自治組織日常管理到位,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最終改造滿意率達100%。

  拆除違建 院裡多了停車場

  “小區有了專門的健身場所,路更平了,空調不滴水了,每棟樓都加裝了無障礙扶手,對我們老年人格外友好,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談及小區改造的變化,正在小區活動的73歲居民張濟穩贊不絕口。

  在成華區萬年場街道長天路32號院,記者看到,玫紅色的三角梅與富有設計感的線條組成的大門交相輝映,灰色牆磚與白色小陽台的經典搭配看不到任何歲月留下的痕跡,機動車整齊地停在新劃定的車位上,柏油路面上不同顏色的線條“各司其職”。健身區域裡,攀登類、拉伸類等健身器材一應俱全。這裡,更像是城市有機更新后打造的更具人性化和舒適度的樣板間。

  “我們拆除了8個違章搭建點位,大約432平方米,然后將它們改造成了52個機動車停車位,修建了一個非機動車停車場。”據長天路社區副主任商磊介紹,為了讓社區居民了解改造的情況,半年前,社區制作了一張巨幅效果圖貼在社區大門口,社區改造之后新增哪些設備設施,居民可以享受何種休閑與居住環境,效果圖上一目了然。

  “老舊小區的改造從樓頂地下開始,重新做樓頂的防水,對地下管網進行疏通和修補,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都要考慮到。”商磊說道,長天路32號院,修建於1995年,共計320戶居民,改造主要是對小區供電線路和通信線路進行優化調整、更換老舊電表、電纜捆綁入戶,實現弱電線路“三網合一”,並提前將監控、路燈線路埋入地下,避免再次造成高空飛線問題。

  除此之外,結合小區實際情況,按照喬木品種布置了三個不同種類的綠植空間,新增灌木品種選擇以鄉土植物和易管理植物為主,打造富有小區特色的“微景觀”。配置居民休閑區、兒童活動區等功能區域,新增休閑活動場地400平方米,增設長條椅等休閑設施和蹺蹺板等娛樂器材,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拆牆並院 居民出行更方便

  院落外牆翻新、道路鋪上了瀝青,院內新增了支架雨棚、智慧門禁、各類健身設施……昨日,記者來到錦江區書院街道福字街片區“福順裡”發現,這裡的老房老院子煥然一新,原本橫亙在3個院落之間的兩道圍牆被完全拆除,釋放出的院落空間則被合理規劃。

  新院落“福順裡”由北順城街39號院、福字街18號院、北順城街53號院3個平均房齡超過30年的老院落組成。3個院落修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共有339戶居民,是典型的老舊院落。

  合並之前,3個相鄰的院落,基礎設施薄弱、設備老化,且每個院落戶數較少,物業管理成本較高,管理也比較混亂。三個院落緊緊相依,卻又互不相通,靠近北順城街的人想去天涯石南街需要繞路幾百米,而靠近福字街的居民想到北順城街也要繞一大圈。

  “幾堵圍牆,不僅阻斷了街坊鄰裡之間的交流來往,也成為影響小區品質和管理的一道障礙。”書院街道辦主任趙雷認為,若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改造,這些問題依然無法解決。於是,通過全面征集業主意見,大多數居民達成共識:決定通過拆牆並院,優化院落結構,充分釋放院落空間。

  去年3月,當三個院落之間的圍牆被推倒時,現場響起了居民的掌聲和歡呼聲:“院牆打通后,小區活動空間更大了,我們出行更方便了,街道和社區確實為大家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拆牆’的同時,基礎設施提升也在同步推進。”趙雷告訴記者,街道順應居民的需求,依次對雨污管網、供電線路等進行改造,並同步啟動房屋建筑外立面風貌整治、道路鋪裝、綠化補植工作,為院落新增車位20個、增加戶外活動空間200平方米、增加綠化面積280平方米,還裝了智能監控設施。

  院落改造不僅升級了設施,公共服務配套的短板也不能落下。記者注意到,“福順裡”院落門口,新上崗的“望福驛站”正將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居民“家門口”,為居民提供政策咨詢、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務﹔院落內,新建的約4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也即將啟用。未來,此處將植入社區食堂、老年空間、社區健康中心等民生服務類產業,為居民解決社區養老、適老托幼等民生問題。

  經過改造后,老舊院落變身全新家園,如何才能做到長效維護?錦江區公園城市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造完成的院落,例如“福順裡”,通過創新引入社會資本,與社區合資成立社會企業,通過公共權益人讓渡公共空間使用權,委托合資企業提供專業物業服務,共同經營管理院落,實現院落長效管理,成功實現“社區提效能、企業得發展、運營可持續、群眾享便利”。

  加裝電梯 專人專用更安逸

  “你看我們小區多安逸,一梯兩戶還免費修外立面,住起真巴適!”這是成都市成華區猛追灣街道電子科大東二院居民張女士看著改造后的小區說出的心裡話。

  作為2022年成都市市級示范改造項目之一,位於猛追灣街道的電子科大東二院改造正式完成,煥然一新的牆面、干淨整潔的新電梯、寬闊的健身步道,讓這個老小區呈現出“出門是游園,入眼是美景,鄰裡皆和睦”的新面貌。“院落變漂亮了,還新裝了電梯,大家都願意在院子裡散步、玩耍,鄰裡情更濃了。”談起小區的改變,在這裡住了多年的劉春華女士感到由衷的高興。

  成都市住建局更新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東二院小區為電子科大沙河校區教職工宿舍,建成於1986-1990年,總佔地面積約4.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1萬平方米,住宅19棟,居住人口1024戶、2600余人,小區內70%為電子科大教職工。但隨著時代變遷及經濟社會發展,設備老化、漏雨漏水等問題時有發生,院落改造的計劃也被提上日程。

  “該小區採取‘成面成片規劃打造,片區空間整體塑造,公園院落低碳打造’的策略,聚焦‘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打破傳統小區邊界、整合存量資源,串聯科大四院、集成片區服務,增補東苑小區社區共享中心、晚晴園等院落服務陣地,聚焦‘一老一小’,兼顧‘裡子’和‘面子’,全面實施水電氣、無障礙設施、綠化、游園等改造,最大化地實現了居民高品質生活環境需求。整個工程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成都市住建局更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個電梯已經是第二年使用了,真是方便,出了電梯就是自己家!大家年紀都大了,真是早裝早享受。”住戶李老師說。

  據了解,電子科大東二院的居民七成以上是老年人,為提升居住幸福感,全院共計劃加裝20部電梯,截至目前已有10部投用。

  據悉,為確保電梯專人專用、提升安全性,隻有本單元居民持門禁卡才能刷卡乘坐電梯。而走出電梯后,全新裝修的電梯廳採用半磨砂式落地窗,不僅明亮舒適,還給居民增加了五六個平方米的陽台面積。“很多人走進來覺得特別舒服,和我們印象中的老舊小區不一樣。”張女士說。

  改造后的東二院風格簡約現代,雖然全面煥新,但仍處處流淌著文化韻味。“我們打造了很多景觀點,還有康體環形步道,呈現時光變遷。”項目負責人表示。據了解,在院落改造的同時,居民還充分挖掘了學校的歷史文化,初心亭、安居廊、銀杏台等文化點的設置,不僅高顏值、有內涵,還營造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袁弘 黃雪鬆 李長樂 粟新林 攝影 李冬 胥瑞可 熊一凡 制圖 江蕊鬆)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