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新聞資訊

讓古籍活起來,讓文化傳下去——廣元史料實現“科技+”

劉海天
2023年05月06日15:3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方志是一方的古今總覽,連接著一個地方的歷史、當下與未來。古人雲,“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方志作為記錄一地歷史、地理、風俗、人情、藝文的史志,對於記錄當地歷史、傳承地方文化有著重要價值,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廣元市國學研究會在廣元市圖書館等單位的支持下,以會員企業四川巴蜀文化藝術研究院自有藏本為底本,歷時數年,綜合參考國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館藏版本,通過古籍再造,讓乾隆版《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志》重裝面世,化身千百,永無失傳之虞,便於披覽研讀,從而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的。

必爭之地,廣元史志文獻毀損嚴重

享有川北門戶之譽的廣元市,歷史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境內蜀道保存最為完好。一代女皇武則天從這裡走向長安,天文學家黃裳在這裡出生成長……按理說廣元的歷史文獻應極為豐富。但地處川陝甘交界處、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廣元,受戰火影響,地方歷史文獻尤其是史志文獻毀損十分嚴重,保存情況極不樂觀。

殘破不堪亟待修復的古籍。廣元市國學研究會供圖

流傳幾百上千年的古籍,熬不過歲月的滄桑,更熬不過戰火的侵襲。據統計,廣元歷史上曾有《利州路志》《廣元府志》《隆慶府志》等志書,無奈均已失傳。現今存世的廣元古志,最早隻能追溯至明朝嘉靖版《保寧府志》,清代康熙以前的廣元專志幾乎無存。據乾隆版《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志》記載,清順治初年,廣元縣令高培元到廣元赴任,廣元城竟“十室九空”,人都沒有了,更別說史志文獻。

摸清家底,廣元到底還有多少史志

近年來,廣元市國學研究會在古籍保護、整理和開發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一是對廣元存世舊志與地方歷史文獻進行搜集影印,二是與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作對廣元存世古籍進行整理出版,有力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傳播。經數年之功,該會共搜集到廣元存世古志12套,廣元歷代名人碑刻拓片、手稿、刻本上百種,有效彌補了廣元公共文化場館古志文獻收藏的空白。

在廣元存世古志中,乾隆版《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志》是廣元地區現存最早的官修縣志。該志是廣元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部地方志,是廣元古代地方史籍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廣元乃至巴蜀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歷來為政官學人推崇。但志書存世較少,據不完全統計,僅有國家圖書館等近十家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藏有該書刻本。加之該書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頁亂碼現象,多處頁面模糊不清,使得人們難以一窺該書全貌,給史志的利用帶來諸多不便。

再造本《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志》。廣元市國學研究會供圖

古籍再造,讓普通人看得到、摸得著

為便於社會各界探究劍門蜀道歷史尤其是廣元歷史,挖掘整理歷史文化遺產、助力地方文化建設,對廣元的古籍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非常必要。

2023年4月,在廣元市圖書館等單位的支持下,廣元市國學研究會利用數年搜集整理的成果,依托會員企業四川巴蜀文化藝術研究院自有藏本,通過古籍再造、仿真影印方式,讓乾隆版《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志》重新與市民大眾見面。

古籍作為珍貴的文物級藏品,不能為讀者隨意翻閱利用,再版古籍就顯得尤為重要。廣元市國學研究會與廣元市圖書館合作再造史志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了古籍文獻藏與用的矛盾,為古籍保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乾隆版《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志》的古籍再造,在展示廣元文化特色、地情資料和薪火相傳的精神血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推動了書香廣元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

“古籍保護的目的不僅僅是保存,更應該是傳承和使用。”廣元市國學研究會執行會長陳洪介紹,古籍尤其是史志是地方文化遺產中的寶藏,也是我們窺探歷史的倚借。如果只是把它們保存起來,束之高閣,久而久之便會無人問津,保護的意義將大打折扣。古籍再造就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古籍進行掃描、翻拍,復制出版,讓古籍‘活’起來,真正令更多的人了解、閱讀和研究,才能把它們的社會價值和史料研究價值發揮到極致。接下來,廣元市國學研究會還將爭取市文廣旅局、市志辦、市檔案館等單位的支持,對全市存世舊志進行再造和整理出版。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