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優化科創生態 加速釋放科創活力
——“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的成都探索
中國人工智能大會。 |
一、改革背景
2020年12月,成都市政府與中國科協簽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合作協議,成都市成為全國首批26個“科創中國”試點城市之一。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加快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2022年12月29日,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決定》提出:深化“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成都組建了市政府主要領導和中國科協黨組領導任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17個市級部門、23個區(市)縣政府(管委會)和中國科協11個機關部門、直屬單位主要領導任成員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站位新時代、立足新方位、面對新要求,全力推動“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全境域、全產業、全要素、全體系“四全”協同發力強機制,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相融共生促發展,為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
二、改革舉措
(一)聚焦創新鏈,全要素資源融合
推動營生態、建載體、強服務協同發力,促進創新、產業、人才融合貫通,挖掘創新價值潛力,助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搭建高能級創新載體,激發持續創新動能。圍繞西部(成都)科學城、產業功能區、科創空間3個層級,發揮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作用,積極搭建高能級戰略性創新載體,引進高能級創新平台、頂尖創新團隊等,推動成都超算中心優化建設,持續激發創新動能。
二是營造創新創業新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構建產業基礎能力、公共服務平台、產業生態功能集中的多維融合載體,打造“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建設雙創示范載體,舉辦“創業天府·菁蓉匯”等各類雙創活動,構建“城市機會清單+創新應用實驗室+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示范應用場景”場景全周期孵化機制,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新生態。
三是線上線下集成發展,構建“保姆式”服務體系。推動“科創中國”和“天府科技雲”雙平台共建共享,構建1個市中心和22個區(市)縣分中心的線上服務網絡,組建專家、專業、保姆服務團,不斷完善“科協保姆+專職保姆”架構功能,塑造“專業服務機構執行、專業保姆服務、專家服務團支撐”的“保姆式”服務體系。
(二)圍繞產業鏈,全周期鏈通賦能
聚焦“五大能級”與“七有標准”,為產業精准畫像,推動學會專業屬性與產業細分領域精准耦合,營造產業鏈上下游互通、左右岸相融生態,助力產業建圈強鏈。
一是著力發揮平台牽引作用,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結合主導產業的共性和個性需求,鏈動學會對接龍頭企業、科研團隊的渠道優勢,推進校院企地會強強聯合,共建全國第二個實體概念驗証機構、全國首個面向“一帶一路”中試產業基地和“科創中國·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協同解決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瓶頸問題。
二是打通科創資源供需渠道,推動技術精准對接。緊扣重點產業區域布局,梳理創新要素缺失,精准配置可供資源。爭取“科創中國”沁農作物產業科技服務團落地成都,推動中國作物學會與邛崍市簽訂協議,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與崇州市等開展合作,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電子科技大學與溫江區共建腦科學會地聯合創新中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郫縣豆瓣之鄉”郫都區簽訂合作協議。
三是注重交叉融合協調發展,打造優質科創生態。以會聚才、以才興業、以業強市,將支持學術會議相關政策納入成都市人才新政3.0版,圓滿舉辦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促成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落戶成都,舉辦首屆中國西部巾幗科技創新大賽等。打造“科菁薈”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等科技經濟融通活動20余場。中國科協發布《重要學術會議指南》顯示,成都位列北京以外舉辦城市的第一梯隊。
(三)盤活資金鏈,全方位強化供給
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強化資金有效對接,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積極促進科技與資本融合,全方位強化科技創新資金供給。
一是發揮財政資金支持保障作用。明確將財政科技投入納入各級財政重點保障范圍,確保財政科技投入3年內翻一番,並針對功能性綜合服務平台、龍頭企業整合協同創新等項目給予100萬元至2000萬元的財政資助。2021年市級財政科技支出99.4億元,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
二是進一步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推出“科創貸”金融產品,聯合20多家銀行、9個區(市)縣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累計幫助2700余家科技型企業獲得貸款200多億元,全市科創板過會企業超八成獲得過“科創貸”支持。創新開發“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組合產品,累計發放貸款20.85億元,聯合創投機構等共同出資設立7支天使投資基金,目前已投資企業16家,其中2家企業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四)夯實人才鏈,全體系場景支撐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增強人才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構建多層次、多能級人才智力支撐體系,持續優化雙創人才發展生態。
一是探索人才引培新路徑,打造頂尖人才引用“加速器”。推動成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科創中國”天府青年百人會,有序推進院士聯合會籌建工作。構建新型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服務體系,創設“基層登記備案、市級認定、分級擇優獎補”建站工作新模式。成都高新區持續開展“揭榜挂帥”岷山行動計劃3批,“政府+市場”雙輪驅動協同效應正在呈現。
二是構建海智創新服務體系,拓展海外引才多元渠道。實施海外智力城市服務行動計劃,成立市級海智創新服務中心,在產業功能區創建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3個,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成都海智(離岸)創新人才服務中心1個,在科技企業建立成都海智基地工作站36個,鏈動國內外區域中心站和海外站點,籌建京津冀、長三角區域性的成都海智(離岸)創新人才服務中心,不斷提升海外人才智力引用效能。
三是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打造創新創業人才“窪地”。大力推動人才政策從拼政策、給優惠的“1.0”版本,到搭平台、給機會的“2.0”版本,再到優平台、營生態的“3.0”版本轉變,打造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平台,完善高品質生活服務配套,精准匹配創新創業人才需求。建立院士專家常態化聯系機制,持續開展中小企業職工技術職稱申報培訓,組織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以服務凝心聚力。注重本土人才推薦選拔,實施全球頂尖人才精准畫像,探索編制《全球農作物種業人才圖譜》《全球材料領域人才圖譜》《全球技術經理人圖譜》。
三、改革成效
成都市在2022“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評估中,綜合得分位列全國第二名,為副省級城市首位,其中服務地方發展情況、制度創新情況均排名第一。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鳳朝出席中國科協2023“科創中國”年度會議並作典型經驗交流發言。分管副市長代表全國試點城市出席中國科協2020年“科創中國”年度工作視頻會並交流試點經驗。市政府副秘書長出席中國科協2021“科創中國”峰會城市創新論壇並在大會交流典型案例。市科協在廣西2021“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會、2021年全國園區科協負責人創新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發言。成都新津區作為全國試點城市唯一代表參加中國科協“科創中國”人工智能治理閉門會議,並作數字化轉型專題案例分享。有關人才經驗做法被中國科協《企業科協》雜志採納,相關人才工作情況在全市作為典型經驗交流發言。中國科協分管領導張桂華同志對相關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並作出批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創造性開展工作,推動‘四全’機制,‘四鏈’相融共生,工作業績突出,成效顯著。望再接再厲,取得更大佳績”。
(一)科創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全市形成協同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爭取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產業科技服務團等11個項目落地成都,引導20個全國學會與13個區(市)縣開展會地合作,入圍2021、2022“科創中國”系列榜單27個,獲批2022“科創中國”創新基地8家,連續2年組織實施“科創中國”市級科技服務項目57個。新建成都新材料學會、成都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成都中廣電泛應用產業研究院等7個市級科技團體。聯動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沿線城市成立大學科技園聯盟和產業科技服務團,探索推進成渝離岸基地聯盟、院士(專家)工作站聯盟。引導金融、稅務、法律、科技服務等100余個第三方機構入駐所有區(市)縣和產業功能區科協,組建電子信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細分領域“小而精”的科技專家服務團265個,聚集中青年科技專家800余人,深入產業功能區和企業提供科技成果對接、技術咨詢、技術攻關等各類服務,實現了產業功能區科協服務全覆蓋。
(二)助力產業建圈強鏈更加精准
推動“科創中國·成都電子信息概念驗証中心”對早期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市場、產業、應用等方面精准評估分析和綜合服務,完成概念驗証項目12項,落地孵化可熟化項目3項﹔青白江區“一帶一路”中試產業基地實現“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產業化”全過程無縫銜接,落地轉化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7個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獲50余項國家授權專利、2項技術成果鑒定,成功孵化5家科技創新型企業﹔“科創中國·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搭建科研設備共享等3個平台,打造科技研發、科技工作者交流分享等6個空間,引入專家深入企業開展線下供需對接20余場,開展橫縱向合作項目5個。聯合“科創中國”沁農作物產業科技服務團籌建“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聯合實驗室”,助力邛崍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崇州市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鄉村振興聯合體百縣千村工程”試點城市。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登上央視,300余位海內外頂級專家學者齊聚蓉城。2022中國圖象圖形大會等106個重要學術會議、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成都論壇等300場高能級學術活動先后在蓉舉辦,100余位院士共襄盛會。“科創中國·科菁薈”品牌活動促成國內外20余個科技項目實現落地轉化。依托“巾幗大賽”等吸引來自美國等10余個國家的創新創業項目500余個,在蓉落地轉移轉化項目27個。
(三)高能級創新平台量質齊升
西部(成都)科學城正式挂牌,國家精准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中科院成都分院(天府園區)、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投入運行,核心區域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5家。成都超算中心納入國家超算中心序列,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項目開工。引進國家高能級創新平台69個、頂尖創新團隊90個,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眾創空間6家。“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台”相關經驗做法獲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表揚。建成國家雙創示范基地5個、國家級孵化平台74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7個、各類雙創載體268家,引入創新團隊和人才782個,在孵企業團隊超1萬個,舉辦“創業天府·菁蓉匯”等各類雙創活動超200場。2021年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01家、總量達782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累計達14家,數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累計支持創新應用實驗室13個、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16個、應用場景示范區9個、示范應用場景項目89個。新增市場主體、實有市場主體、科創板上市企業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增速位列副省級以上城市第二名,被譽為中國雙創“第四城”。“科創中國”和“天府科技雲”雙平台共建共享,累計注冊科技工作者30余萬名,遴選入庫技術經濟等專業服務機構300余家,176位“科協保姆”“專職保姆”開展服務共1.6萬余單,科技供需對接實現100%。
(四)人才智力資源加速聚集
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累計建站239家,先后引入75位兩院院士和781位專家,累計開展研發項目1233項,獲得各種專利授權1514項、發明專利494項、科技獎勵145項。成都高新區成功“揭榜挂帥”3批,聚集產業專家、技術專家等各類人才260人,其中微電子先進封測、功率半導體、電磁環境適應3個團隊已獲融資近億元。聚合天府海智專家529人,促成多位頂尖科學家及項目落地成都,對接德國、日本、以色列、韓國、俄羅斯等國家50余家科技企業,舉辦德國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技術路演等活動11場,對接完成優質技術項目5個,累計收集國際創新項目200余個。推選產業生態圈領軍人才人選144名,積極推薦天府杰出科學家,8人成功獲評“科學探索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